1、渔具和渔船船队的环境影响
在捕捞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影响上,不同类型的渔具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影响,各类渔具在选择性捕捞、误捕、生境影响以及对脆弱物种影响方面差异很大。对于中上层捕捞渔业,流刺网被认为最具破坏性,尤其是在对脆弱物种造成的影响方面;而绳钓渔业被认为是中上层渔业最环保的选择;中层拖网和围网次之。对于底层渔业,捞网捕捞(dredging)和横桁拖网被认为是影响最大的捕捞方式,其次是其它的底拖网。而绳钓渔业被认为是可将捕捞渔业对环境的直接影响降至最低的最佳选择。
在碳排放方面,通过分析得出大体的结论:1)就每单位渔获量碳排放而言,底层拖网渔业和远洋延绳钓渔业表现糟糕;2)拖曳式渔具和移动式渔具通常比被动式渔具表现差;3)有例外的是,小型渔船比中型渔船表现更好,但没有迹象显示中型渔船表现要好于大型渔船;4)捕捞已经衰竭的资源及管理不善的资源,则可导致更高的单位捕捞量碳排放。
2、变革中存在的障碍
在三大方面进行变革可减少渔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对渔船或渔具进行技术革新;2)对渔业活动所使用的渔具进行革新;3)站在渔业全局高度所做的变革,如推广促进某些类型的渔业,而淘汰另一些类型的渔业。在改变捕捞作业渔具类型方面的障碍,则与政策和监管环境明显有关系。这些障碍包括:1)管理体系僵化;2)渔具类型方面的冲突(如,被动式渔具不能用在有大量拖曳式渔具作业的区域);3)总渔获量减少[“好”的渔具(指影响小的)鱼获常常不如“坏”的渔具,特别是在用其它渔具替代拖网的情况中];4)新的渔具类型可能会存在无法预料的环境影响。
3、支持变革的政策措施
可减少或克服欧盟渔业变革中障碍的政策措施包括:1)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应该透明,并且应该遵循欧盟已有的政策(例如,不允许将渔业补贴用于增加捕捞能力,采用预警原则实施渔业管理)。支持渔业管理的信息同样应该是公开的。2)很显然,将资源管理良好的物种作为捕捞目标的渔业,其对生境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与碳排放相关的影响更低。鱼的资源丰富,则达到相同渔获量所付出的捕捞努力量较低,因而发生的误捕对生境造成的退化作用以及渔船的燃油消耗等也会更低。3)良好的渔业管理涉及到的成本较高,例如,资助正确决策的制定与执行所必需的研究。欧盟成员国应该认识到,想要渔业获得可持续的经济利益,满足这些成本支出是至关重要的。4)对已经衰退的鱼类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只有在暂时减少其捕捞努力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5)决策过程中有渔业界和其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也至关重要。许多例子清晰地表明,渔业领域的大部分减少生境影响的创新思路均来自于决策者与渔业界之间的紧密合作。6)在欧盟,现行的管理制度对大部分渔业都管得很细,从而妨碍了渔民们创新所需要的灵活性。如果管理制度后退一步,少插手,并给予渔民们能尽可能高效工作的空间,则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很可能会更快速一些。7)维持破坏生境的渔业作业经济生存性的隐性补贴和其它错误的激励措施,亟待解决并需要废除。同样地也应该着手解决妨碍创新的监管规则。8)对于技术变革,对整个欧盟(甚至更广范围)的渔业进行最佳实践作业方面的调研评估,并向渔民进行减少碳排放和对生境直接影响方面的知识宣传将是大有裨益的。9)向渔民在减少渔业活动生境影响上提供某些支持可以认为是合适的,这可以采取培训、技术咨询甚至贷款的形式。但极其重要的是,不应该提供实际上有助于其增加总体捕捞能力的补贴。10)不同作业船队之间的平衡政策。在欧盟,通常小规模的渔船船队其单位渔获量对生境的影响要比大规模或者近海渔船船队更低。这是因为小规模渔船船队趋向于使用更好的渔具,因此碳排放更低。但是,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大规模船队更容易管理,沟通商洽更为容易,各种措施在大规模船队更容易推行。因而,大规模船队的遵守法规的情况更好一些。未来的欧盟低生境影响渔业将需要政策制定者将天平朝小规模渔船船队倾斜,并对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小规模渔船船队的作业要求。11)通过海区的空间规划消除作业渔具之间的冲突,只有给低生境影响的被动式渔具划出远离曳式渔具作业区域的作业空间,它才有可能形成一种渔业类型。12)应该对捕捞渔业可以达到零丢弃持有信心。东南亚的例子显示,将(原本要丢弃的)杂鱼加工成鱼糜制品是一个兴旺的行业。13)支持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将会增加单位渔获量的收入,从而能使该类渔业更具生存能力、更可持续发展。如果欧盟的渔业能够与大量涌入欧盟市场的廉价热带养殖鱼类相竞争,这将显得尤其重要。
为促进欧盟渔业转向低生境影响渔业,欧盟渔业政策应该做以下改革:1)让低生境影响渔业优先获得鱼类资源;2)使用环境标准和社会标准消除过度捕捞,确保让最具可持续性作业的渔船留在船队中;3)逐步取消燃油税减免政策,以及其它不正当的补贴;4)将补贴投向可促进低生境影响渔业的培训、教育计划;5)引入并推行海区空间规划,为低生境影响渔业,主要是采用被动式渔具的那些渔业,留出作业空间。
(来源:www.seas-at-ris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