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89-297
M.A. Wahab, A. Kadir, A. Milstein, M. Kunda
在孟加拉国,对养殖专供销售的主要鲤鱼品种和用作养殖者家庭食物的本地小鱼种(SIS)的一个可持续的半集约化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优化。考虑到在池塘底层的摄食鱼种以及池塘水体中的滤食性鱼种所产生的生态效应,通过对混养鱼种数量的调控进行优化。文章对在位于4个远距离的农业生态区中的64个养殖户鱼塘中同时进行的试验之结果做了介绍。在每一个农业生态区中的每一个试验都包括 4组试验方案,每组试验方案一式四份。对照组是在传统的混养模式,即每100m2放养33尾南亚野鲮,33尾喀拉鲃和34尾鲤鱼的基础上,再在每100 m2水体中增加250尾本地小鱼种和3尾白鲢。在以前的试验中,发现与没有添加白鲢的传统放养模式相比,添加白鲢对其它鱼种以及环境没有任何影响。通过改变中层水体的食草鱼种的密度(将喀拉鲃的密度降至每一百平方米24尾,并将白鲢密度增至每一百平方米12尾),以及改变底层水体的底层摄食鱼类密度(以每一百平方米10尾的密度用印度鲮替代鲤鱼)实现对水体的干预(处理)。而在中层水体和底层同时加以处理的试验组中,上述两种水体干预措施同时实施。本文给出了不同农业生态区的不同试验组所获得的鱼的收获重量和生物量,生长率,存活率和每一鱼种的产出量和总产量,饲料转化率以及收入等试验结果,并对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而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行了探讨。在孟加拉国的四个远距离的地区进行相同的试验,就可以观察出对不同地区池塘的水体或底层的干预处理,其结果是否有差异,以及是否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广此混养技术。鱼种的调控对小鱼种翻车鲀并没有任何影响,其繁殖与产出在所有的混养试验中均相同。这样就可允许在整个养殖季节里连续提供翻车鲀小鱼供养殖户家庭食用,当然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即或是可以消费翻车鲀改善饮食,或是可以在养殖季结束时集中收获大量的翻车鲀以供销售。对鱼种组成成分的调控被证明是一个改善池塘生态系统增加鱼产量和相应收入的有用方法。仅仅用白鲢替代约三分之一的喀拉鲃就可增加总产量16%。当用印度鲮替代约三分之一的鲤鱼,还可进一步增加总产量3%。在上述两种情况中,销售全部养殖产品后可增加收入27%,这给养殖者提供了留下部分鱼品供家庭消费的选择。
《Aquaculture》Volume 321, Issues 3-4, 1 Dec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