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464-470
M.J. Joyni, B.M. Kurup, Yoram Avnimelech
研究旨在评估采用咸水有鳍鱼改善塘底土壤条件从而增加斑节对虾的生长和产出的潜在可能性。在一个底部面积为6 m2的试验池中放养虾(每平方米6只)和有鳍鱼(每平方米3尾),并喂以商业饲料。并进行5个一式三份的试验(四个试验组加一个对照组)。试验所选的四种鱼是:绿亚丽鱼,鲻鱼,遮目魚和莫桑比克罗非鱼。
评估了在搅动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下底部土壤的属性。从试验池中采集塘底土壤样本,并按0-1cm,1-2cm,2-3cm和3-7cm的规格进行层切。有机碳(OC),易氧化物质(EOM),交换性铵态氮(NH4–N),总溶解性硫化物,可溶性锰和可溶性铁等被确定为厌氧代谢的指标物。荧光染色沙粒(发光体)作为生物扰动示踪物被添加到塘底土壤中。对示踪物的分析显示,在养殖罗非鱼的水池中颗粒向下移动到了土壤下7cm的深度。在绿亚丽鱼和虾混养的水池中,颗粒向下移动到土壤下3cm的深度,表明罗非鱼和绿亚丽鱼的生物搅动作用的有效深度分别达到了7cm和3cm。对化学参数的评估揭示,所有的混养系统中厌氧代谢指标物的浓度均有显著的降低,但在绿亚丽鱼和虾混养水池中下降得尤为明显。而且,混养,尤其是虾和绿亚丽鱼的混养,可使有机物质的降解强度增大,并使EOM(易氧化物质)成分有显著降低。对生长参数的评估还揭示,绿亚丽鱼和虾的混养试验有较高的生长率(P < 0.05)和存活率(97 ± 4)。这些结果证实了有鳍鱼对塘底土壤的生物扰动作用,而与绿亚丽鱼的混养作用尤其明显。有两种生物扰动作用被确定:1)在罗非鱼混养情况下的定点翻土和土壤的位移,和2)在绿亚丽鱼混养情况下土壤的连续搅动,再悬浮,并导致其氧化。文章提出了评估有鳍鱼生物扰动作用的技术建议。
《Aquaculture》 Volume 318, Issues 13-4, (8 August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