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91-97
Giovanni D'Anna, Vincenzo Maximiliano Giacalone, Tomás Vega Fernández, Antonino Maurizio Vaccaro, Carlo Pipitone, Simone Mirto, Salvatore Mazzola, Fabio Badalamenti
为资源增殖而孵化培育(HR)出的鱼类的行为缺陷是它们在自然环境下低存活率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调研了猎食动物和防护条件对经孵化培育后投放到海中的的少带重牙鲷的存活与迁移扩散的影响。并假设,经过驯化已适应环境条件的少带重牙鲷能更有效地躲避猎食动物,并更有能力到达庇护设施,显示出比未经驯化的幼稚的少带重牙鲷有更高的存活率,而迁移扩散范围则较小。
将六千尾HR少带重牙鲷(总体长6.32 ± 0.93 cm)分别放入12个塑料桶中,并将这些塑料桶分成四个试验组:使用猎食动物或庇护设施,或两者同时使用对三个实验组中的鱼进行驯化适应,而余下的一个试验组不进行驯化适应,用作对照组。驯化期持续了30天,使用活康吉鳗作为猎食动物,多孔砖搭建成的锥体作为庇护设施。逃跑起始距离(FID)和躲进庇护设施所用的时间(TS)被用作响应变量,用康吉鳗实地测试驯化效果。通过对属于四个试验组的,做过标志并释放到海中的1465尾重牙鲷的监测,评估了驯化对释放到海中的重牙鲷的存活及迁移扩散的作用。将水下视觉计数用作监测技术。目击率(SR)(目击到的鱼的数量除以释放到海中的鱼的数量再乘以 100)和每一尾目击到的鱼距释放到海中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D)分别被用作存活率和迁移扩散的代表参数。在试验区域内,经过驯化的少带重牙鲷比未经驯化而显得幼稚的重牙鲷显示出了明显更高的FID(逃跑起始距离)和更低的TS(躲进庇护设施所用时间)。在海中,经训练后投放到海中的重牙鲷的估算目击率(SR = 9.4%)几乎是未经训练幼稚的重牙鲷的两倍(SR = 5.5%)。习惯于从释放位置游到庇护设施中的孵化培育的重牙鲷的扩散距离(D = 2.4 ± 3.1 km)比未经训练显得幼稚的重牙鲷的扩散距离(D = 3.7 ± 4 km)更短。本研究表明,对孵化培育出的少带重牙鲷进行躲避猎食动物和躲进庇护设施的训练,是提高其野外存活率的一项有效措施,我们的研究结果为资源增殖提供了有效支持。
《Aquaculture》Volumes 356–357,1 August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