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板块上市公司曾多次曝出造假丑闻,1998年某上市农业公司导演“王八上树”大戏,近期,獐子岛又整出一场“扇贝失踪”的闹剧。针对“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水产养殖业,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本是该行业进行风险防范和转移的重要手段,但那些难以盘点的固定资产(水下建设)、行踪不定的存货(水里的鱼、湖底的王八等),以及那些变幻莫测的自然条件等因素都给水产养殖保险尤其是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水产养殖保险是短板
从整个农业保险的情况来看,水产养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而海水养殖保险更是一个很大的短板。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渔业保险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保险、渔船保险和渔民保险三个方面。其中,水产养殖保险以保成本为主,承保的养殖产品包括经济鱼虾、河蟹、海参、牡蛎、紫菜、梭子蟹及中华鳖等标的,实现保费收入1.62亿元。水产养殖保险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保费占比较低,仅为渔业保险保费的10.15%,为农业保险总体保费的0.41%,承保的水产养殖保险面积仅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的1.5%。
渔业的高风险性和高成本性决定了渔业保险费率普遍较高。从目前试点的情况看,现行费率大多在5%-8%之间,高于种植业保险费率水平。
海水养殖保险一直是水产养殖保险的短板,2013年该业务取得了突破性增长,保费收入为2030.90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约110倍,占水产养殖保费总收入的比例由以前的不足1%跃升到12.5%。尽管如此,海水养殖保险还处在起步阶段,保费总额很低。
从区域特点来看,大连集中发展海水养殖保险,2013年实现保费收入1800万元,在海水养殖保险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达88.63%,其他地区以发展淡水养殖保险为主。
三大羁绊制约发展
从201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保险的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渔业保险支持政策,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多地已把渔业保险作为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那些难以盘点的固定资产、行踪不定的存货,以及那些变幻莫测的自然条件等因素都给水产养殖保险,尤其是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海水养殖保险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费率厘定困难,保险费率厘定缺少数据积累的支持,历史灾害数据和承保理赔数据都很缺乏,很难对风险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
尽管水产养殖业费率的高于种植业,但并不意味着保险费率水平与风险匹配。数据显示,2013年,渔业养殖保险的简单赔付率已经超过70%,加上经营管理费用,各保险机构的综合成本率达到甚至超过100%。海水养殖保险赔付支出高且赔付率波动较大,有些年份的赔付支出是保费收入的几倍甚至数十倍。例如,2008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这四年的海水养殖保险赔付率分别为1557.05%,15.76%、2120.14%和80.56%。
另一方面,查勘定损困难。水产养殖的动植物主要在水下活动,并且在不断地生长,生长年限不同,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很难准确地核定损失,查勘定损面临不小困难。在实践中,水产养殖保险摸索出了比例法、差量法、三角网塘底抽样法和称重法确定损失,但在养殖不规范的情况下,查勘定损仍存在较大难度,有些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依赖经验判断,存在一定风险隐患。
此外,道德风险也是限制海水养殖保险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大多海水养殖缺乏生产台账、养殖日志,一旦发生灾害事故会陷入无据可查的状况,尤其是当水产的市场价格低于保险金额时,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更大。同时,水产养殖保险日常管理专业性强,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当发生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相混合的各种风险时,很难界定事故原因,在实务中容易出现纠纷。
创新保险尚难满足需求
针对水产养殖保险风险大、损失重、经营难度大等特点,创新保险产品的开发被鼓励,主要是开发产量保险、价格保险和指数保险等产品。不过,目前这些创新保险产品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养殖户的保险需求,而传统海水养殖保险又面临定价难、核赔难、道德风险大等难题,因此,保险要很好地支持水产养殖尤其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创新水产养殖保险产品方面,部分保险公司已有实质性举动,例如,人保财险在大连承保的獐子岛集团海珍品养殖指数保险和在江苏承保的内塘螃蟹养殖指数保险,就是分别以风力和水文指数为保险责任的产品。中国太保和瑞士再保险也合作推出了大闸蟹气温指数保险。
2013年8月,人保财险与獐子岛合作推出了“獐子岛集团风力指数保险”,这是国内首款风力指数型水产养殖保险,不过,此次獐子岛遭遇的“冷水团”灾害事件导致扇贝失踪事件并不在承保范围内。“冷水团不属于风力指数范围,我们没有进行查勘,獐子岛也没有提出索赔请求。”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水产养殖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无论是风力、气温以及地震海啸等不可抗力都会影响到水产养殖,最终结果体现在水产品的收成上,而天气等指数型保险往往针对单一的影响因素而开发,未必能有效防范风险。
因此,保险要有效服务于水产养殖业,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养殖户最常面临的风险开发出适应需求的保险,并且还需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积累相关数据并对费率进行动态调整。二是借助高科技设备提高承保和理赔的准确性,如利用水下摄像头观察水生物情况,利用芯片标识区别参保网箱和未参保网箱,利用遥、卫星地图、无人机等设备检测海上整体情况等。三是依托基层水产部门的专业技术力量,来推动渔业保险的发展。
(来源:证劵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