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不一定非要养殖在海里,在陆地上的生态海水池里,鲍鱼照样茁壮成长,并且肉质更加爽嫩健康,价格也更实惠,这样的美事今后在榕城将成为现实。日前,来自国家海洋局的1500万元专项支持经费,让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龚孟忠教授领衔发明的国家专利“鲍鱼、海参、藻类可控立体生态养殖方法”,在福州南国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进入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广阶段。
据介绍,福州南国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经根据这一发明专利,开始着手在工厂化生态循环水养殖系统水槽中,将鲍鱼、海参、藻类(海葡萄等)放养于特殊设计的附着基和生态浮床。通过水循环恒温可控装置,利用鲍鱼、海参、藻类之间的食物链和能量的转化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循环修复。
为建成高度可控、适度集约、人工生态、绿色环保的工程系统,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项目组申请立项,研究鲍鱼、海参、藻类立体可控养殖项目。经过4年多的实验研究,龚孟忠教授发明了这一国家专利的雏形——海水陆基循环养殖技术。通过人工制造海水,项目组成功地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养出了鲍鱼与海参等海产品。
“节水节能节地,零污染零排放。对保护福州近海海洋生态环境,避免海洋渔业资源退化枯竭,妥善解决连江、罗源等失海渔民的再就业,大有裨益。”龚教授向记者介绍,所谓陆基循环养殖技术,是一种全面摆脱自然海、淡水水域,采用全封闭式水循环,运用高新技术组装的环保型、集约化养殖技术,体现了节水、环保和高密度养殖的要求。今后将帮助近海养殖渔民避免可能遭遇的赤潮、高温、病害、附着生物、台风等风险。同时,养殖场所里的各项指标,都将在数字化检测设备的实时监控下进行,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将终生享受一流的、精确的“生活待遇”,在生态健康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养殖模式使鲍鱼单位海区面积产量提高了177.8%,并在岸带构建起海陆联动的耕海牧渔格局,将大大促进福州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市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来源:福州日报 原题:福建海洋经济示范项目启动 不靠海照样养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