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亚太水产养殖展览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本次展会上设有展台,走近他们的展台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偌大的循环水流水养鱼模型,笔者就工业化养鱼中几个比较关心的问题采访了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淡水养殖技术经理周恩华。
笔者:关于工业化流水养鱼我们曾经做过一个采访,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研究室徐钢春副主任认为,该项技术最吸引他的优点就是操作方便,完全颠覆了传统水产养殖脏、累、苦的形象。那么您认为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周恩华:我在分论坛会上将该项技术总结为“八型模式”,包括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先进型、养殖集约型、操作便易型、生产可控型、产品安全型、效益倍增型。我将资源节约型放在第一位,可以说这就是工业化流水养鱼最吸引我的地方。你想我们国家传统的养殖模式是到年底干塘,不干塘鱼就不能全部捕上来。冬天冻塘、晒塘,到了第二年你要注水,然后是放养,试想全国260多万公顷的池塘需要多少立方水?如果能做到养殖水体的零排放,全国将节省多少水资源以及人工和能耗等。
还有池塘自身的污染问题,现在国家各级研究所都在池塘水质上做文章,目前我们养鱼有一个瓶颈:水质富营养化、鱼病增多、生产力下降,其实这都跟水质有问题有关。那么,水质为什么有问题,我认为是饲料的高营养投入,鱼只能消耗饲料的30%~35%,其他的都是作为废弃物排到水体中了,如果用干物质来计算,1吨饲料的干物质是900千克,1吨鱼的干物质只有20%,也就是说200千克,即1吨饲料中900千克的干物质养了200千克干物质的鱼,相当于700千克的干物质全部废弃在水体中,沉积在水底变成厚厚的淤泥,过去正因为如此,一般池塘养了5年以后就要进行池塘修复,如何修复?最简单的办法是排水、换水、吸污,大量使用微生态制剂改水,种植水生植物吸收营养盐。一边修复、再一边投饲,没完没了。现在就简单了,把鱼圈养在一个小范围内,污染源直接从水中移走再利用,既解决了水体底质污染,又获得了有机肥,化废为宝。现在让我非常欣慰的是主管部门对此很重视,江苏省也专门对此进行了立项。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这是个巨大的商机。
笔者:您认为流水槽的规模和大池之间最合适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只要经济能力许可流水槽就可建得多一点?
周恩华:当时有人认为流水槽规模越大造价就越低,生产中我们通常是建3条槽。2013年我们推出的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控制在2%,即2%的池塘养鱼,98%净水。当时集污设备不行,开始在平望搞的时候是人工进行吸污的,发展到现在既有手动的,也有半自动牵引式的,还有单轨的、双轨的、智能化的。像我们在上海松江做的流水槽,就是智能化的,程序全部输入电脑,一天可以吸6次,也可以吸8次,事先设定输入电脑即可。所以说,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是根据吸污能力、养殖品种、养殖能力等综合确定的。现在我们在推广时,比例放宽到3%,随着设备的改进和大池种养水平的提高,比例应该还可以放宽。但是流水槽和大池塘的比例也有一个天花板,我认为不可以太高,比例太高可能在3年~5年内没问题,但是一旦超出了大池塘的净化能力,也许10年后水质又会走到像现在的样子。我们的目标是一池水要用到最后还是好水,要零水体排放,可持续发展。
笔者:从目前你们推广的情况上看,在推广品种上有没有限制?
周恩华:虽然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已对此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对其进行本土化,美国的工业化流水养殖主要就是一个斑点叉尾鮰,但是中国可以养殖的品种很多。从理论上讲,只要可以吃膨化料,只要能适应高密度养殖,都可以进行工业化流水养殖,当然要是养虾的话,现在还不行。有人说有硬棘的鱼会挤压受伤,我们没有碰到。至于大池塘中的放养品种,只要是滤食性的就都没问题。目前我们的推广工作还仅限于淡水品种,以后将会一步步地拓展到海水养殖领域。
笔者:在推广这项技术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
周恩华:如果说困难的话现在唯一的难点就是前期投入,因为目前流水槽的造价和相关设备比较贵,而我们的养殖户又是一家一户比较分散,所以有人情愿采用传统养殖也不愿接受新事物,因为传统养殖对于他们来说进行起来更容易。对此,我们在全国铺了很多试验点,像2012年最早在吴江的平望搞的试验点,接待人数上千人,从政府官员到渔民都有,先让大家来看,百闻不如一见,由此一传十、十传百,把养殖理念慢慢转过来,当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
示范点的要求:一是硬件,池塘和水源,二是软件,就是人,一定要对新事物感兴趣,勇于创新探索。只要养好了,示范效应也就达到了。
笔者:您说工业化流水养鱼技术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池塘循环流水“生态圈养”模式,但在人们常规的观点中大家都认为野生散养的鱼才是天然的,品质好。那么你们这样把鱼圈起来养殖真的好吗?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
周恩华:从家禽和畜牧品种上来看,确实是散养的品质更好,比如把鸡养在一排排笼子里,那养出来后味道一定不如散养的。但是在我们的流水养殖系统里并不一样,传统的大塘养殖大多数时间水体都是静止不动的,鱼在里面连觅食都省掉了,到投饲时间吃就是了,比如说草鱼养的是越来越短、肚子越来越大,甚至还有脂肪肝。而圈养在水泥槽中的鱼因为水是24小时流动的,而鱼又有顶水习性,喜欢逆流而上,所以就人为促使它一直在运动,形象地说相当于人在跑步机上的状态,因此养出来的鱼体形更美、味道更佳。
关于流水圈养的鱼是否比静水散养的鱼品质更好,这方面的工作很多单位已经在做了,包括鱼肌肉品质、营养成分含量、水分含量等的测定,大数据时代只有拿数据说话才能更令人信服。这都是非常好的素材。
笔者:在您看来,工业化流水养殖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周恩华:我认为发展空间很大,水产业要从靠天吃饭不可控的传统养殖到可控的生态养殖,再到智能化养殖,最终要达到精准化养殖,我相信在我退休之前可以看到。
讲到智能化可控养殖,我们的采访顿时引起了展商的共鸣,专访一下成了群聊,盐城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陈荣国先生介绍,建湖正荣生态渔业公司目前建有水泥槽52条,是国内示范点上建槽最多的一家,并且计划还将再建28条,一共建成水泥槽80条。陈先生边说边拿出手机向我们介绍,虽然他人在外面,但是手机上可以随时查看、随时控制家里池中鱼的情况,果然手机视频上鱼儿游动抢食的景象一目了然,笔者亲眼见证了什么叫养鱼的远程控制。吴江水产养殖公司的王荣泉补充道,从前的渔民都是穿着雨鞋的形象,而现在要改穿皮鞋,传统的养殖又脏又累,如何留得住现在的80后、90后,因此传统的水产养殖正面临着一场变革,由粗放、不可控到精准、可控的新变革,未来的养殖业应该是集约化、电脑操控、精准放养、精准收获、省时省力的新型养殖模式,而人放天养旧的传统模式将逐渐被淘汰。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