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263-268
N.A. Pawar, J.K. Jena, P.C. Das, D.D. Bhatnagar
在室外水泥池(10 m × 5 m × 1.3 m)中饲养稚鱼期间,对不同的增氧用时对喀拉鲃(Catla catla),印度野鲮(Labeo rohita),缨野鲮(Labeo fimbriatus)和萨拉无须魮(Puntius sarana)等的生长,存活和养殖生产性能进行了评价。将上述鱼类的鱼苗以每公顷50万尾的密度放养,夜间增氧时间4,8和12小时作为三种处理方法,并分别命名为T-I,T-II和T-III,与对照组(T-c,无增氧)进行比较评估。作为增氧用时的一个函数,三种处理方法中所有鱼种的总体存活率和净生物量显著增加(T-c < T-I < T-II < T-III)。在所有鲤科鱼类中,展现出8和12小时的增氧比4小时增氧(T-I)和无增氧(T-c)具有明显较高的存活率,单位生长率和鱼获体重,反映出在如此高密度下饲养稚鱼需要8-12小时的增氧。此外,T-II和T-III间的存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表明8小时增氧是适当的。然而,种群间的性能显示出8-12小时的增氧时间对喀拉鲃和印度野鲮有利,4小时的增氧时间适合于缨野鲮和萨拉无须魮。
来源:《Aquaculture》Volume 290, Issues 3-4 (19 Ma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