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文摘 > 国外渔业文摘 > 正文 国外渔业文摘
自动调节型延绳养殖紫贻贝的生物量与密度的关系以及贻贝密度上的自我稀疏
作者:管理员    来源: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    发布日期:2010-12-30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Pages 34-43
Myriam Lachance-Bernard, Gaétan Daigle, John H. Himmelman, Marcel Fréchette

我们描述了生长在采集器上的贻贝的种群动态,并重点关注对养殖产量的最高极限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的贻贝的自我稀疏现象。我们从2003年10月到2007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卡斯卡皮迪亚湾的两个养殖场对两条养殖延绳进行了研究,对随机选择的贻贝采集器进行了22次采样。针对每次的采样数据,选取从配有三个浮球的延绳上采集得到的数据。每个浮球负担一对采集器。从两个处于不同深度的采集器上采集30.5厘米长度段上的样品。除了生物量和种群密度外,我们还监测了长度与质量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贻贝的多层叠加状况,贻贝在采集器绳索的长度方向上什么位置会发生脱落,绳索的深度和水温等。延绳的下沉深度随着附着在上面的贻贝生物量而变化。虽然视觉观察提示,贻贝的自我稀疏发生在养殖场1,但统计试验没有结果(模型没有涵盖到)。在养殖场2发生了贻贝的自我稀疏,除了生物量和种群密度之外还考虑了贻贝叠加层数的一个三维立体模型(Guiñez and Castilla, 1999;A tridimensional self-thinning model for multilayered intertidal mussels.Am.Nat.154, 341-357)比只考虑了生物量和种群密度的自我稀疏的纯二维模型更适合。上述的三维模型是针对天然的平面基质而开发的,但很显然非常适合于贻贝悬浮式养殖中遇到的物理状况。三维的贻贝自我稀疏指数与−0.5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 −0.33有差异或较接近的差异,表明贻贝自我稀疏的发生是因为缺少生长空间。养殖场2记录下的贻贝自我稀疏情况的出现,表明已经达到了延绳养殖的养殖容量上限。这一结果给人的启示是,想要获得养殖产量的任何增加只有通过改善并增进养殖方式才能实现。

来源:《Aquaculture》Volume 308, Issue1-2, (October 2010)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十大网投正规信誉(中国)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