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87-93
Yair Y. Kohn, P. Mark Lokman, Anna Kilimnik, Jane E. Symonds
识别饲养鱼类的性别对水产养殖亲鱼管理至关重要。作为潜在的养殖品种,在新西兰养殖的长体多锯鲈是一种雌雄大小同形的鱼类。为了识别23尾子一代(F1)长体多锯鲈的性别,对三种分别称为超声成像,血浆卵黄蛋白原(Vtg)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和血浆性类固醇激素(17β-雌二醇(E2)和11-酮睾丸激素(11-KT))放射免疫分析法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针对正处在性发育阶段的长体多锯鲈,从人工饲养成年亲鱼产卵期的前两个月到整个产卵期期间的时段内(八月到十二月这一时段)这三种方法全都可以使用。而且,超声成像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显示出了能够识别未充分发育的长体多锯鲈的潜力。只有重复的超声扫描可实现极高准确度(95%)的性别识别。血浆卵黄蛋白原(Vtg)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对样本的确切识别达到了92%,但雌鱼和雄鱼之间的边际界限之间的距离窄(相对吸收值:0.0043–0.022)。然而,与RIA相比,此方法可以检测更多数量的样本。使用RIA的性类固醇激素比率法比Vtg法更准确(100%)且稳健,因为其雌鱼和雄鱼之间的边际界限之间的距离更明显(11-KT/E2比率在0.17到0.83之间)。总体而言,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对性别识别结果加以验证,并能增加识别准确度。本文还给出了人工饲养的长体多锯鲈性发育的第一手证据。
《Aquaculture》Volumes 384–387, (25 March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