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牧场提质增效为重要抓手,烟台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22处、深远海养殖设施24座;国内首创“虹鳟鱼淡水与海水接力、内陆到深远海网箱牧养模式”,为深远海三文鱼养殖提供了烟台方案;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开启园区化、规模化推进深远海养殖新探索……
9月4日,山东省渔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烟台召开。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烟台莱州现代渔业产业园和“蓝钻一号”大型生态围栏养殖网箱。会上,烟台市围绕深远海养殖作了典型发言。
打造中国北方海水育种重要基地
作为莱州市“一园三带”的核心项目,莱州现代渔业产业园海洋种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总投资20亿元,建设育苗、养殖水体30万立方米,致力于打造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中国北方海水育种重要基地。
莱州现代渔业产业园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鱼、参、贝、虾等海产品持续研发,带动莱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水苗种繁育基地。园区已落地3个项目,其中,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项目由山东海洋集团与莱州明波水产共同投资建设,已全面开工建设,首座1万平方米海水鱼育养车间投产运营,养殖黄带拟鲹、红九棘鲈、斑石鲷、红玫瑰斑等海水鱼良种48万尾,其他8座大型育养车间正在建设中;山东种业海之春贝类全产业链项目由山东种业集团、山东海之春公司等合作建设,于今年2月开工,建成后预计年产贝类1500亿粒;青岛前沿莱州贝类中心项目由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成后预计年繁育扇贝、牡蛎1000亿粒,计划今年10月开工。
在“蓝钻一号”大型生态围栏,实现了斑石鲷、黄带拟鲹、黄条鰤等优质鱼类大水面立体生态养殖,年可产优质健康商品鱼300吨以上。
这些鱼在陆地上的养殖工厂生长到一定尺寸后,再转移到“蓝钻一号”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里,在这里生长6个月,到了冬季又被接回到养殖工厂,一年四季鱼都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发育。
“蓝钻一号”大型生态围栏拓展了离岸养殖空间,与陆基循环水车间有效集成,构建“陆海接力”创新模式,打造山东乃至全国海水养殖可推广模式,建起了海水鱼从良种选育、苗种培育、陆海养成、终端销售全产业链条。
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
渔业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大食物观、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烟台市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践行大食物观,以海洋牧场提质增效为重要抓手,持续擦亮“深远海养殖之都”金字招牌。截至2023年底,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水产品产量达到193万吨,为深耕“蓝色国土”、打造“蓝色粮仓”作出了烟台贡献。
完善政策创设,持续激发制度体系原动力。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等7项政策文件,整合海域海岛、国有资本、科创平台、海工装备等各方面优势,稳步构建海洋牧场“4带10点100箱”空间布局,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深远海养殖和苗种培育进行重点扶持。全市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22处、深远海养殖设施24座,养殖总水体突破100万立方米。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获批全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通过高质量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开启了园区化、规模化推进深远海养殖的新探索。
夯实科技支撑,加快形成现代渔业新优势。集成全链条资源,不断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强化种质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布局黄渤海新区水产种业基地创新发展核心区和“东西南北”四个种业集聚区,深化与三亚崖州湾南北合作,做大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已建成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6家,培育国家级水产新品种24个,全市水产苗种产量突破4200亿单位,居全省首位。大力发展新型养殖模式,实施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深度融合,实现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切实担起深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任务,国内首创“虹鳟鱼淡水与海水接力、内陆到深远海网箱牧养模式”,加快实施总投资4亿元的“三文鱼万吨计划”,实现量产1200吨,为深远海三文鱼养殖提供了烟台方案。下一步,力争用三年时间突破1万吨。
突破发展瓶颈,奋力蹚出深远海养殖新路子。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在标准认定、保障支撑等方面的空白,全力破解标准难问题。出台《海洋牧场网箱平台试点管理暂行办法》,打破平台资产不可入账、申请贷款不可抵押等制约,进一步激发海工企业研究建设活力,一批“首台套”深远海平台建成运营,平台确权数量居全国第一。全力破解融资难问题,首创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模式,开发“海洋牧场创新指数保险”等金融产品9项,累计提供信贷支持4.2亿元、风险保障9.4亿元。全力破解物流难问题,开展“养殖运输船建造管理”省级试点,研发建造国内最先进的专业饲料和活鱼养殖运输船,有效提升远距离活鱼装船成活率和网箱平台补给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