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关系着老百姓的“菜篮子”。近年来,我省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持续提高,水产品产量连年增加,现代化设施渔业正朝着多元化、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
目前,全省养殖池塘面积5万余亩,养殖网箱面积510亩,工厂化养殖车间4.4万平方米,设施温棚19.2万平方米,全省水产品总产量1.7万吨。
网箱养殖产值高
早晨8时,刘家峡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列列网箱整齐地排列着,鱼儿欢快地游动嬉戏,溅起一朵朵水花。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养殖部经理杨旭庆和他的同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开着饲料船先巡查每个网箱周边的安全情况,然后抓起鱼饲料,撒进网箱内,接着打开投饵机左右摇晃,成千上万的鱼儿瞬间跃出水面争先恐后地抢食,场面蔚为壮观。
“先往网箱里撒鱼饲料是为了引鱼,我们属于半人工半机械化喂养。”杨旭庆说,“冷水鱼最适宜的温度是14度至18度,我们根据气温变化投喂,一天喂两次,春天和秋天的温度最适宜养鱼,投放的量相对比较大。我们基地共有72个大型圆形网箱,一个网箱养殖25000尾鱼。”
刘家峡水库位于临夏州永靖县黄河上游干流河道上,水库水温、溶氧、PH值等都非常适合冷水鱼的养殖。2011年12月,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永靖县成立,主要从事三文鱼(虹鳟)、鲟鱼、金鳟的养殖、育种、加工销售等业务。
“公司年养殖三文鱼3000多吨,产值1.5亿元以上。现有环保网箱养殖基地一处、自动化三文鱼加工厂一座、苗种孵化基地一个,固定资产投入1亿元以上,形成了养殖、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同时,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水科院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甘肃文祥生态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邹惠全说。
永靖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刘春平介绍,近年来,永靖县积极发展冷水鱼养殖和品牌建设,推进渔业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5958.4亩。
盐碱渔业促发展
渔业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还承担着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我省积极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着力推进全省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在白银市景泰县,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田园水乡,鱼虾满塘,遍地生机。2016年以来,景泰县按照“挖塘降水、抬田造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16字方针,在五佛乡、芦阳镇、草窝滩镇等6个受盐碱危害较重的乡镇发展盐碱渔业。目前,景泰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万亩,填补了全省乃至全国盐碱水养殖虾的空白,已发展水产养殖户27家,全县水产品产量达到423万斤,实现产值5460余万元,辐射带动农户2000余户,每年实现土地流转收入320万元,带动就业530人,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就近务工,盐碱区农民收入明显增长。
技术创新是推动渔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发展中,景泰县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建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东海水产研究所、甘肃省水产研究所以及甘肃农业大学等进行科研合作,南美白对虾苗淡化技术日趋成熟,“温棚标粗+外塘养成”接力式养殖模式成功推广,加州鲈鱼养殖技术取得突破,罗非鱼盐碱水温棚养殖取得成功,全县水产产量不断提高。同时,景泰县把弃耕盐碱地和废弃盐碱回归水有效利用起来,实现了“变害为宝、变废为宝”,耕地盐碱化蔓延得到有效遏制。
几年时间里,景泰县探索出了以水产养殖治理土地盐碱化的新路径,打造了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盐碱渔业已成为本地的特色产业。
渔业高效发展显成效
记者了解到,2021年到2023年,我省先后安排24个渔业重点县区,按照“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发挥财政资金的鼓励和带动作用,对50多家养殖场开展养殖基础设施设备升级改造,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先后在景泰县、临泽县、临夏县等地投资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养殖水体6万余立方米,示范带动我省工厂化养殖快速发展。以刘家峡水库、苗家坝水库和九甸峡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为主要区域建成甘肃省鲑鳟鱼、鲟鱼现代网箱养殖基地,网箱面积510余亩。在徽县、渭源县、临洮县、张家川县等4个县,因地制宜开展水产品初加工和冷藏保鲜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省在水产良种培育、水产健康养殖、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品加工、节能型渔业装备研发等方面形成一批科研技术成果。自主选育的鲑鳟鱼新品种“甘肃金鳟”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0项,推广面积2.4万亩。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项、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对输入性IHN疫病,经过技术创新和多次的试验,获得了一种制备IHN灭活疫苗的方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IHN疫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