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加快农业农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其中明确提出推动“渔业智慧化”。与传统渔业相比,智慧渔业以智能检测与感知控制的传感设备为载体,以精准化养殖、智能化管理为手段,改变了传统养殖“靠经验、靠人力、靠天气”的状况。未来5年内,渔业智慧化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智能化、科技化、数据化将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智慧渔业发展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广西亟需立足区情,全力锻长板补短板,实施智慧渔业发展攻坚行动,推动智慧渔业跑出“加速度”,为全区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贡献力量。
广西发展智慧渔业基础好、空间足
根据大连海洋大学刘鹰教授和中国智慧渔业学院徐航涛院长关于智慧渔业的定义:智慧渔业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智能检测与感知控制的传感设备为载体,以精准化养殖、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为手段,面向智能化、自动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渔业综合生态体系。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自然灾害频发、从事渔业专业化人群逐年减少,依靠人力和经验的传统模式发展变得愈加困难,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养殖、精准投保、安全溯源等逐步成为现实,智慧渔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广西具有发展智慧渔业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空间,将推动智慧渔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渔业发展态势积极向好奠定智慧渔业发展坚实基础。2020年广西海洋渔业产值302.96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22747元,比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高909元。其中海水养殖219.33亿元,产量150.66万吨,排全国第5位,近江牡蛎产量排全国第1,南美白对虾产量排全国第2,罗非鱼产量排全国第3。加工流通网络形成规模,全区水产品加工企业178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8家。建立自治区级以上渔业自然保护区11个(其中国家级3个),自治区级以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4个)。2019年全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数量达1048家,排全国第1位;水产技术推广经费23946.17万元,排全国第4位;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网站数量50个,排全国第3位;水产技术推广示范关键技术250个,排全国第6位。
渔业科研机构不断壮大夯实智慧渔业技术创新基础。建成罗非鱼遗传育种中心、南美白对虾遗传育种中心、海南罗非鱼南繁基地、国家级水产引育种中心等研发机构。首家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落户北海,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北部湾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涉海科研机构先后入驻广西,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区内高校先后设立了海洋学院,正在向教育部申请批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合并转设为“广西海洋学院”。在渔政工程、渔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截至2020年底,我区有1000吨级大型渔政船3艘,为全国独有。
渔业对外技术合作交流持续深化增强智慧渔业“走出去”基础。广西是唯一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区,具有深化东盟国家渔业资源合作的巨大优势,先后与马来西亚开展对虾生态养殖,与文莱开展牡蛎浮(排)筏生态养殖、金鲳鱼深水网箱养殖,与斯里兰卡开展海参养殖,与安哥拉开展远洋渔业综合开发合作,助力40多个“桂”字号海产品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耕东盟、拓展南亚、面向世界”的向海经济开放新格局初步成型。海世通深海渔业养殖作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重点项目建成使用,广西帮助文莱首次实现鱼苗本土化供给。
政策支持叠加实践探索为智慧渔业发展提供巨大空间。全国高度智慧渔业发展,在“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发展智慧渔业,鼓励5G、卫星遥感、物联网、智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优化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加快推进“蓝色粮仓”和“海洋牧场”工程,建立现代渔业集聚区和渔港经济区。与此同时,福建、山东、四川等省市对智慧渔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威集团(智能水产养殖系统、“渔光一体”模式)、通盾电子科技(U鱼智慧渔业系统)等龙头企业也积极行动,形成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海洋渔业是广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广西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及国家“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海洋强区建设为渔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支持智慧渔业发展潜力巨大,有望实现渔业千亿元产值目标。
渔业发展良好市场优势为智慧渔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广西作为连接我国西南、华南、中南和东盟的枢纽,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推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带动下,广西渔业直接面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市场前景广阔。同时,南宁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钦北防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和北海出口加工区等平台载体将为智慧渔业发展带来重大广阔的市场空间。
广西智慧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广西智慧渔业发展仍处于起步的探索阶段,数字技术在渔业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拓展,但依托于广西渔业的良好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广西发展智慧渔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为此,重点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实施智慧渔业规范化。建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海洋局牵头,制定出台《广西智慧渔业发展实施方案》,对智慧渔业的责任主体、重点任务作出具体安排。联合自治区财政厅制定智慧渔业财政补贴政策,整合各级财政支持渔业发展项目资金,协调农业农村、工信、商务等部门涉渔资金项目,引导补贴资金向智慧渔业经营主体倾斜。联合自治区科技厅制定渔业科技支持政策,依托广西海洋研究院、北部湾大学、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本土机构,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实施渔业生产智能化。以北海市海洋牧场示范区、钦州市人工鱼礁区、防城港市白龙珍珠湾海洋牧场示范区3个海洋牧场为重点,推进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设备应用,全面推广北斗、卫星通讯等技术,打造一批自治区级数字渔场。加大渔业企业智能控制器配置,解决传统养殖损耗率高、不可控因素多等弊端。加快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水产养殖系统,将大数据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智能信息化处理和决策技术融入渔业各个环节,推动实时监测等数字化生产,打造一批自治区级数字渔业工厂试点示范主体。
实施渔业管理高效化。建议由自治区海洋局牵头,整合海洋、科技等部门分散的渔业信息化资源,实现数据有效共享,破解“数据孤岛”,建设覆盖全区渔业资源、渔港、渔业船员、养殖业、捕捞业、渔政装备、公众服务全流程的广西渔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议由自治区海洋局联合国内外行业专家及龙头企业研发基于手机端的智慧渔业APP,依托APP实现水域、气象、市场等数据采集、监测和预警,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全面降低养殖户风险。
实施渔业经营网络化。加快完善水产品全链条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跟踪、产品质量可追溯。鼓励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建设水产品智能加工工厂,推动水产品原料处理、清洗、速冻、检测、装箱等加工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探索建设“桂渔商城”,联合京东金融等推出“桂渔钱包”,联合人保推出水产保险业务,加快构建一站式智慧水产综合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引导渔业主体加快“电商换市”步伐,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水产品优势产区建设大型冷冻仓储中心和区域性水产专业市场,配套建立连锁配送、电子商务、互联网+、期货等现代流通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