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投正规信誉(中国)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水产畅循环中国样本”建设海洋牧场 打造海上粮仓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21-11-12 16:52    字体大小:【大】【中】【小】

荣成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和口岸双开放城市。

荣城市是全国海洋大县、渔业重点县,渔业是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2020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125.1万吨,实现渔业总收入1000.2亿元,连续39年居全国县级首位。

荣城市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是多种鱼虾产卵、索饵、洄游的优良场所,盛产鱼虾贝藻等水产品100多种,其中海参、鲍鱼等海珍品以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享誉海内外。

荣城市渔业设施配套齐全。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企业400多处,拥有各类水产加工厂658个,海水综合育苗场48个、修造船厂34个、塑料绳网厂48个、各类渔港码头77处(其中,中心渔港2处,一级渔港13处,二级渔港8处,三级渔港23处,三级以下渔港27处,小型捕捞渔港4处),渔业固定资产总值达到860亿元。

产业升级新形势下渔业发展困难挑战重重

近年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同时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在产业贸易上提出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荣城渔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挑战

从市场结构上看,一方面国内市场开拓不足,营销理念和模式有待升级。受传统思想影响,荣城市部分企业家还存在重生产轻销售、等客上门的思想,甚至个别龙头企业尚未建立系统的营销队伍,企业仍然是“生产型”,未完成向“产销一体化”转型发展。以海带为例,主要销售方式仍然是传统客户订单生产、省区代理商营销等松散模式,网络电商销量占比依然不大。同时,缺少市场话语权,产品赊销、欠款十分普遍,甚至出现相互压价现象,水产品加工迟迟打不开市场。以海之宝公司为例,2008年公司建成投产,产品主要在国内市场进行销售,投入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成本,经过10多年的市场开拓和品牌打造,年营销额仅为1.6亿元,直到2019年才开始转为略微盈利,这对于一般中小企业而言根本不敢想象。

另一方面,国外市场竞争优势逐渐降低,品牌建设有待加强。荣城市水产品出口企业多为将原材料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再经境外客户进行贴牌包装等工序后上架售卖,鲜有企业用自有品牌直接在境外进行销售,利润空间受限。尽管近几年出现了泰祥、蓝润等一批优质品牌企业,但因日韩、欧美等国家对水产品的认知较为固定,新生品牌想打入市场、推广自主品牌需投入的成本较高,致使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认知度和占有率始终不高,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也难以扩大。且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疲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设置贸易堡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导致企业出口量减少、产品出口价格下调,利润额明显下降。如石岛集团受英国脱欧等影响,出口英国的真鳕鱼片产品,订单量从2018年的800吨降为2019年的400吨,减少50%。

科技赋能人才振兴加强核心竞争优势

面对针对规模和效益不平衡问题、市场需求变化问题,荣城首先做好科技创新这篇文章,打造产业核心竞争优势。通过科技创新,才人培养才让荣城在渔业产业升级中立足发展。

纵面荣城市渔业经济的发展,每一次跨跃无不伴随着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科技已成为水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的引擎。

一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引进机制。制定完善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企业机器换人,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型。服务企业积极引进适合自身发展的“高、精、尖”技术成果,节省技术研发的投资和时间,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实现引进一项成果,搞活一个企业,壮大一项产业的目标。

二是建立完善的科研攻关机制。借助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在荣城市落户的有力契机,发挥泰祥、寻山等自有研发中心的优势,加大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力度,合力攻克高端海洋生物研发技术难题和绿色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荣城市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开放机制。依托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水产学校,大力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同时,加大对现有渔技人才的教育培训,不断更新其技术、知识结构,适应新时代水产品加工需要,培养“本土专家”。在此基础上,借助荣城市“百千万英才计划”,抓紧引进海洋医药、海洋生物等各类高层次专业科技人才和国外专家学者,建立起行业发展的“人才银行”,推动实现荣城市水产品加工业由劳力型向智力型的跨越。

近年来荣城市先后被列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海洋功能食品加工“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海洋“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国家级海水养殖科教兴农与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县,科技进步因素在渔业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达到60%以上。

构筑生态融合三产,建设美丽海洋牧场

近年来,荣城市秉承“生态、创新、富民”的理念,大力建设“资源修复+生态养殖+高质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

截止目前荣城市有8处海洋牧场完成海底观测网建设并投入运营,可监测温度、溶解氧、酸碱度、叶绿素等多项水质指标,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的“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同时,全市建成“四个一”展厅8处,有10处海洋牧场建造了集观光、垂钓、管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平台,延伸了休闲渔业旅游链条,促进了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依托荣城市17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以及15个省级休闲海钓钓场,积极对接消费升级趋势,充分融入研学、民宿、体育赛事等新兴旅游元素,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推动卖资源向卖风光、卖体验转变。成功举办全省海洋牧场建设现场推进会、全国沿海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经验交流会等省级以上大型现场会,“西霞口杯·渔夫垂钓”全国海钓精英邀请赛(矶钓)、“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等赛事活动,进一步提振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经济,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2015年国家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以来,荣城市先后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0处、省级海洋牧场17处,规模、体量居全省县级首位、全国前列。

探索创新养殖综合立体高效模式显效益

近年来,荣成市深入贯彻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荣成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以水产原良种场建设、苗种繁育为主线,不断优化和完善水产种业结构,提高优质水产苗种生产能力,打造水产种业繁育基地;以桑沟湾基点,依托威海长青、楮岛水产、成山鸿源等公司,大力发展唐启升院士首创的“浅海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用海带、鲍鱼、龙须藻、海参、海水鱼类等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显著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益,促进荣城市海水养殖绿色生态化发展。

在养殖品种上,荣成市开拓出一条“南北接力”的鲍鱼转场养殖之路,每年冬季将鲍鱼送到福建越冬,夏季再运回荣城市,这种模式既降低了鲍鱼的死亡率,又能使鲍鱼在适宜的温度下持续生长,并且由于鲍鱼养殖使用的海域与海带、龙须菜为同一海域,海带、龙须菜也是鲍鱼饵料,这也海带、龙须菜拓展了销路,实现了鲍鱼、海带、龙须菜多品种的产量、效益的双丰收。

2020年荣城市水产品产量125.1万吨,实现渔业收入1000.5万元,连续39年居全国县级首位。海带产量44.3万吨,约占全国30%;海参产量2.9万吨,约占全国16.7%;鲍鱼产量2.9万吨,约占全国8.3%。

产业纵深产能升级 发展全产业链远洋渔业

荣成市是全国远洋渔业最为发达地区之一,经过多年发展,荣城市远洋渔业产业已形成捕捞、运输、配套服务和精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随着产业的发展完善,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近年来积极探索远洋渔业纵深发展。荣城积极争取利用上级国际资源开发利用和远洋渔船更新改造资金,稳步扩大远洋渔业生产规模。目前,荣成市具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质企业19家,专业远洋渔船总数达到317艘,渔船总功率38.8万KW,总吨位23.8万吨。远洋渔船作业海域遍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和西非等5个国家专属经济区,远洋渔业年产量25万吨左右,其中70%以上捕捞水产品运回国内加工销售。

荣城市鼓励建造远洋渔业辅助运输船,包括在建渔船,全市现有远洋渔业辅助运输船17艘,年运载能力达20万吨以上,作业运输海域延伸至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大公海,彰显出强大的远洋运输能力,有力支持了国内水产品市场供应。近年来,荣成市大力推动新建和改造远洋辅助运输船,加大自捕水产品回运力度,在进一步提高荣城市远洋渔业生产后勤保障能力的同时,降低了经营成本,拉伸远洋渔业产业链条,提高了综合效益。

为了配合远洋渔业生产,荣城市加快推进远洋渔业基地建设,以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内)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提高荣城市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持渔业龙头企业,以渔船相对集中的远洋作业渔场为依托,以西非、南太、南美、东南亚为重点,建设一批集精深加工、流通贸易、后勤补给、渔船维修为一体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完善生产配套设施,增强保障服务能力,重点支持斐济、乌拉圭、加纳、斯里兰卡、印尼5处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增强远洋渔业后勤补给和服务能力。

随着远洋渔业船队规模的扩大,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四大海域鱿鱼产品全部回运国内,荣城市鱿鱼加工产业逐步发展荣成市水产行业支柱产业。荣成年上岸鱿鱼40-6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40%以上;年鱿鱼加工量40万吨以上,占全国50%左右,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鱿鱼加工基地。荣成市现拥有鱿鱼加工企业70家以上,鱿鱼加工量约占鱿鱼上岸量的70%左右,产值90亿元。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产品占比85%。已实现鱿鱼捕捞、回运、精深加工、交易、储运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目前,荣城市在建远洋渔业海外综合性基地5处,国内综合基地1处,“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各1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配套完整、产业类别齐全的远洋渔业全产业体系,远洋渔业各项指标数据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县级市首位。

深化精加工夯实完整产业链

伴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冷藏业的兴起,特别是九十年代市委、市政府把水产品精深加工列为海洋经济“1号工程”,并积极实施了“三引”(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两扩”(扩大加工规模、扩大加工领域)、“一提”(提高产品档次)措施,荣城市水产品加工业才兴旺起来,逐步走向繁荣。现已建成省内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680多处,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20多家,形成了养殖、捕捞、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体系。2020年,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125.1万吨,实现渔业总收入1000.5亿元,成为全市海洋经济的“脊梁”。

经过多年的发展,荣城市水产品加工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提升,开发了以海参制品、海带制品、鱿鱼和金枪鱼精深加工产品、冷冻调理食品、海产罐头等系列为主的1000多个产品。其中,冷冻调理水产品年产20万吨,约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12%,是全国优质冷冻调理食品生产基地;海产品罐头年产量3.2万吨,约占全国同类产品的35%,其中贝类罐头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

全面布局立体推介打造荣城海鲜强势品牌

荣城市海洋局聚焦增强水产品加工产业市场掌控,做好市场构筑这篇文章。市场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市场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的兴衰。谁对市场问题重视高、研究深、应变快,谁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先机。

下大气力构建营销网络占领市场。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全市水产品企业共同出资1.75亿元,在央视1套等频道投放“荣成海鲜”宣传广告,叫响“荣成海鲜”、“中国海洋食品名城”等区域公共品牌。同时,积极参考“品牌+直播+主播”的新型营销方式,邀请全国知名的饮食博主、旅游博主等网络红人,重点推销荣城市海洋休闲食品,打响“中国海洋食品名城”金字招牌。

产品方面精准深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市场变化,依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区域消费者的不同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搞好产品定位,实行开发性与适应性调整双轮推进,高、中、低档产品品种齐全,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同步,来扩大市场空间,增加回旋余地。同时抓住电商发展的有利时机,引导企业研发新产品,从传统散装海带销售升级为包装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网红带货等营销手段,开展网上销售,海带产品销售和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加大力度培植名牌引领市场。引导企业结合当地海洋文化对产品进行设计,将荣成水产品与特色文化“捆绑上市”。同时,由商务局等部门牵头,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承办中国国际食品展览会等国内大型展览会、交易会,设立荣成水产品精品区,形成品牌集群营销效应,彻底改变荣成有优质产品,但没有叫得响的名牌,没形成高价位市场的落后局面。近年来荣城市先后荣获“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海带之都”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全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称号。一批优秀的渔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在获得全国获得全国认可,打出了知名度。

建设交易中心主导市场。依托荣城市是全国第一渔业大市这个优势,以威海海商中心、沙窝岛远洋渔业基地等平台为中心,山东省唯一海洋产业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落户荣成,促进了荣成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了新旧动能转换。同时采取优惠政策扶持等措施,吸引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渔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进驻市场,争取用两三年的时间形成以中心市场为主导,以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市场交易体系,成为规范有序、渔商云集、货畅其流的北方乃至全国水产品第一大市场。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十大网投正规信誉(中国)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