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现场会在浙江温岭举行。会议研究部署了下一步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工作,为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渔船方面,安全、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信息化将是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业界人士认为,渔业装备企业应以这些重点领域为突破方向,进一步提高渔船装备水平,拓宽服务海洋捕捞持续健康发展的空间。
守护安全责无旁贷
海洋渔业是高风险行业,渔业安全是必须坚守的底线。自2016年起,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对渔民老旧、木质渔船淘汰更新予以补助,3年共更新建造标准化渔船4600余艘,使我国渔船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渔船装备水平的提高,有力地提升了渔业防灾减灾能力。全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卓有成效,已连续两年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
不过,由于船东安全意识淡薄、部门监管能力较弱、乡镇属地管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等因素,渔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今年以来,沿海多地接连发生渔业安全事故。4月1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为此专门发布了《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面对渔业安全生产对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提出的新课题,此次会议要求,要将坚持不懈抓好渔业安全生产,作为关键问题和打赢新时代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攻坚战的一项重点工作,如不断加大渔船安全装备配备力度等。业界人士分析认为,当前,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安全基础设施设备不足,是影响和制约渔业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未来,提升渔船装备安全水平将大有可为。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对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在此次会议上表示,从国际上看,对海洋环境和资源养护实施严格管控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和近期中央组织的环保督查,都把资源养护和环境整治作为重点内容。
坚持渔船投入和渔获产出双向控制,是深化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此次会议要求,在完善海洋渔船“双控”制度和配套管理措施的同时,加快推行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另外,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还将强化政策引导,有效延伸渔业产业链,带动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滨海旅游等多元化产业发展。业界人士分析,这意味着不仅“存量市场”仍有文章可做,助推渔业转型升级的新领域也有机会。
环境治理也是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重点是加强渔港防污染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油污水、生活污水、固体垃圾等接收和处理设施;同时,加强渔船渔港污染监测和监管,建立渔船渔港环境监测网络。这些都对渔船污染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强化信息化支撑
信息化是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国渔船管理数据库已经建立,渔船渔港监控系统建设启动,渔业渔政综合管理平台也得到了完善。各地还加快升级改造了渔船通导装备,完善了渔船动态监控系统,推动北斗终端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升级,布设近岸小目标雷达,渔船渔港监管信息化水平已有显著提高。
下一步,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将强化渔船渔港信息化顶层规划设计,全面开展渔船渔港信息化需求调研,制定渔船渔港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标准和技术规范,引导渔船渔港信息化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同时,着眼于渔船渔港管理信息化应用创新,在这项改革中还将整合建设业务综合、上下贯通、开放高效、全国一体化的渔船渔港动态监管平台,推进渔船配置卫星通信和船载视频监控系统,保障船舶全时段全海域船位监控。业界人士分析,渔船渔港管理信息化领域仍有尚待补齐的短板,未来也将产生新的需求,这些都为相关企业面向渔船装备开展信息化服务提供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