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渔业发展迅速,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养殖水产品达到了增收致富的目的。不过,随着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成为了一个大问题。据悉,2015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在南方水网地区积极推进渔业减量提质增效,通过对水产养殖地区的生态管理,探索着“渔业+绿色”的健康养殖模式。
我国渔业发展迅速
据了解,我国现有渔业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6年《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统计,海洋捕捞全球25个主要生产国、内陆水域捕捞产量世界16个主要生产国以及2014年前25个主要养殖生产国中国均居第1位。此外,渔业生产能力以及水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高。水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得到显著增加。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度日益深入人心。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便大力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逐步落实到渔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渔业生产越来越强调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并正式写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情况下,中国的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实现绿色发展。
而在养殖以及捕捞管理方面,我国渔业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积极改革国内渔业管理制度,打击非法捕捞活动,推动渔业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政府随即发表了《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坚定表达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以及即将采取的措施。随后,分别于2016年10月12日和2017年4月14日公布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方案》,阐述了每个具体目标的落实方案。其中渔业发展部分涉及了对于非法、未报告、无管制捕捞补贴的表态:到2020年,保持对这些违法捕捞活动打击力度,严禁一切对上述违法捕捞活动的补贴。
“绿色渔业”发展迫在眉睫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非法捕捞问题严重,受制于陆源污染,部分水域出现“荒漠化”现象,尽管采取诸如休渔减船举措,但非法捕捞行为仍时有发生,捕捞强度并未得到根本控制。与此同时,产品捕捞、加工、生产等环节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使得水产品出口贸易壁垒增多。而且近岸水域压力大增。大批海洋捕捞渔船不得不撤出原来从事捕捞作业的传统渔场,使近岸海域变得异常拥挤,渔民面临转产上岸压力。
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根本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不少专家指出,在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发展过程中,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奏响绿色兴渔主旋律,找到渔业提质增效的新路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深刻认识生态系统的联系性,妥善处理渔业发展与保护水环境间的关系;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既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水产品,也要还老百姓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国都证券农产品分析师赵博坦言,推进渔业绿色发展,重点是构建与水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产布局。绿色发展不等于限制发展,更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发展质量。
赵波还说,推进渔业绿色发展,关键是发展健康养殖和清洁养殖实现提质增效。庭前种树、院后养猪、池中有鱼,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种养循环的传统模式里,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如今,世界上每三条鱼,就有两条是我国养的。规模化生产、集中式养殖,带来大量废弃物难以资源化利用,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绿色兴渔,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打通种养循环渠道,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予养殖以绿色,还自然以生态,全面提高绿色优质水产品供给能力,全力促进水环境保护修复。
专家:中国渔业转型升级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上,同时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而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做到保护、开发与利用并举。
专家表示,首先是法制的完善。立法部门应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同时要积极加入和引进国际渔业法律制度。诸如《预防、阻止和消除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捕捞活动国际行动计划》、《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公海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港口国措施协定》等相关内容,完善我国渔业法律体系。实现以规则为导向的渔业捕捞活动,管好船、管好网、管好港。切实维护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渔业政策贯彻落实是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渔业主管部门应完善渔业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各项制度措施,保障贯彻落实,控制渔业资源的捕捞总量。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总体精神就是要将渔船捕捞能力和渔获物捕捞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主要体现在两个具体目标。一是渔船投入的控制目标:到2020年全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除淘汰旧船再建造和更新改造外,不新造、进口在我国管辖水域生产的渔船。二是渔获物产出的控制目标:国内海洋捕捞实行负增长政策,到2020年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与2015年相比减少309万吨以上。相关政策应当得到切实执行与落实,助力中国渔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而金融体系支持也是中国渔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托。渔业养管部门应敦促与推动金融机构在渔业资源开发、保护等相关领域有所作为。例如,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与推动保险机构推出诸如海上养殖灾害保险等相关金融产品,保障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利益。同时,相关生态补偿基金或机制也应当建立与完善,从而更好地完成渔民上岸转产的帮扶、渔船减船转产的后续安置工作,切实保障渔民的根本利益。此外,渔业养护及监管部门要对渔业资源的勘测、养护等制定专项基金,保障休渔制度以及资源开发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