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网投正规信誉(中国)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简体 繁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国内发展动态 > 正文 国内发展动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新一届首席科学家
作者:管理员    来源: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    发布日期:2011-12-12 00:00    字体大小:【大】【中】【小】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简称水科院)自2002年实施首席科学家制度以来,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了两批共13位院首席科学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对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以及吸引、稳住优秀拔尖人才,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2009年11月,水科院向海内外发布了新一届首席科学家招聘公告。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招聘公告》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管理办法(试行)》规定,通过资格审查、遴选初审、答辩评审等程序,并经院首席科学家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唐启升、赵法箴、雷霁霖等23人被聘任为水科院新一届首席科学家。其中,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9人、重点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13人、特聘首席科学家1人。

唐启升

1943年12月生,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山东省科协主席、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水科院名誉院长、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率先从整体水平上开展黄海渔业生态系的资源与管理研究,推动大海洋生态系概念的发展,是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在海洋生态系统、资源增殖与管理、远洋渔业、养殖生态等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研究。发表论文专著240余篇册。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另有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先后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17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赵法箴

1935年5月生,著名海洋水产养殖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对虾试验生态科学研究及养殖技术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和生态研究,为对虾全人工育苗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创立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实现了高效、稳定、大批量苗种的生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推动中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近年来,指导、参与完成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的研究,为推动中国对虾养殖“二次创业”做出重要贡献。

雷霁霖

1935年5月生,著名海水鱼类养殖学家。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水鱼类养殖研究,一直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引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新潮流。系统研究了22种海水经济鱼类的增养殖理论和技术,其中8种已实现产业化。1992年首先从英国引进良种大菱鲆,取得了工厂化连续多茬育苗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全面构建起大菱鲆“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对我国第四次海水养殖产业化浪潮的兴起和沿海“三农”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被誉为“中国大菱鲆之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奖励和荣誉。

刘占江

1957年生,著名鱼类遗传学家。美国奥本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农学院副院长、奥本大学基因组学领衔教授、鱼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实验室负责人,是国际水产动物基因组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现担任美国农业部水产动物基因组计划总协调人、加拿大三文鱼基因组计划顾问、NOAA海洋与人类健康委员会顾问等。水科院水产生物技术应用领域特聘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鱼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在沟鯰连锁图谱精细作图、物理图谱构建、全基因组测序和作图、转录组测序和比较转录组分析、高通量SNP发掘以及功能基因分析与鉴定等方向成果突出。多年来在Nucleic??Acids??Research,BMCGenomics,Genetics,Genome??Biology,Marine??Biotechnology等多种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王清印

1952年8月生,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渔业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产育种和健康养殖新技术、新理念的研究和应用,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2006年以来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产值逾20亿元,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十余项,专著或主编13部,发明专利9项。获得“973”计划先进个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陈雪忠

1957年8月生,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渔船渔机行业协会副理事长等。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捕捞、渔业遥感信息技术和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先后主持863专项、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作为主要作者参编专著2部;获得发明专利5项;获得各类奖项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曾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贾晓平

1949年11月生,著名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专家。现任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海洋专项、国家863和省部级项目等50多项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首创中国“贻贝观察体系”,率先开展有机污染物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创新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创立适用于中国南海特点的渔业资源环境调查评估新方法,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获得成果奖励25项次,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17项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部,合作出版专著(图集)18部(集)。获得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第五届丁颖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水科院功勋科学家等荣誉称号。

江世贵

1964年4月生,博士,现任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兼任上海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产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对斑节对虾、鲷科鱼类和合浦珠母贝等的研究成绩突出。斑节对虾全人工繁育技术成果获得了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通过群体选育已培育出斑节对虾“南海1号”新品系(正在申报新品种)。完成了中国近海5种鲷科鱼类的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鲷科鱼类种质资源与利用”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了合浦珠母贝种质库,已培育出1个快速生长新品系和红、黄、黑、白4种壳色的新品系。

吴淑勤

1956年5月生,鱼病学专家。现任水科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兽药典委员会委员。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鱼病学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重大项目多项。获科研奖励12项,其中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院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著作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取得国家审定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品系1项、新兽药文号渔药产品7项、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疫苗产品1项;创建我国首个水产动物疫苗GMP生产基地、我国渔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泛珠三角区域(9省)水产病害防治协作网。

徐皓

1962年7月生,研究员,现任水科院十大网投正规信誉官网所长、农业部渔业装备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水科院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委员会主任、国家渔业机械仪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设备岗位专家等。水科院水产学学科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建设、学科发展战略与规划、行业科技发展战略、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渔业装备与工程学科规划和多项国家级战略研究课题;在池塘生态工程、工厂化养殖、渔业节能减排等领域承担多项国家或部级研究课题;曾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以来,共发表论文等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金显仕

1963年3月生,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水产学会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副主任委员,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水科院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渔业与生态的应用基础和公益性研究,先后主持了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面上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农业部近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监测调查项目等,发表论文报告百余篇,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长期的渔业资源及生态研究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养护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危起伟

1960年7月生,鱼类生态学专家。现任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科院资源保护及利用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我国水生生物生态和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尤其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物种保护技术研究以及保护工程实践上。“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第1或通讯作者25篇),获国家专利5项(发明专利3项)。获“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科院突出贡献奖”、“荆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沈新强

1951年12月生,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水科院生态环境学科委员会主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渔业污染事故技术审定委员会委员等。水科院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保护研究。2001年以来,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省部级和地方科研项目60多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发布标准2项,参与编著出版的学术专著6部,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

杨健

1964年11月生,生态环境专家。现任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水科院内陆渔业生态环境和资源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东京大学)。水科院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渔业环境生态安全和保护、生物指示物和生物监测、水产品生境“指纹”的开发和应用的探索和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的负责人;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论著或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论文2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水科院科技进步奖等奖项3项。

陈松林

1960年10月生,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国际刊物《Mar??Biotechnol》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水产学科评审专家,中国水产学会水产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科院水产生物技术应用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产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鱼类精子、胚胎冷冻保存和细胞培养技术体系,建立了鲆鲽鱼类基因资源发掘、性别控制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获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发表论文230篇,其中SCI论文1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专著1部。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孙效文

1955年7月生,水产生物技术专家。现任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兼任农业部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水科院水产生物应用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副理事长。水科院水产生物技术应用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产养殖动物生物技术育种、水产养殖动物基因组资源开发、鱼类特殊性状的遗传基础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得省部等各级奖励,2000年后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140余篇。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孔杰

1965年5月生,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种质资源与工程育种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第四届全国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海洋湖沼学会甲壳类分会理事。水科院水产遗传育种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先后主持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建立了具有广泛推广价值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中国对虾、大菱鲆等8个物种的品种选育中,开发了国内第一套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软件,培育水产新品种2个。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和市级奖励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山东省和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黄倢

1965年7月生,研究员,博士,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主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水生动物委员会委员。水科院病害防治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研究。近5年来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973课题、863课题等多项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研究中拓展了对虾病毒生态及分子流行病学,开创了对虾病毒对宿主细胞受体识别机制研究领域,建立了多种海水养殖病害诊断与检测技术,研制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等国家及省部、院级科技奖励10项,授权专利6项。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庄平

1960年8月生。水产养殖学和水产保护生物学专家。现任水科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世界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成员、农业部濒危水生动植物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鱼类学会理事、《海洋渔业》主编等。水科院养殖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产养殖新对象开发、水产养殖模式和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2002年以来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0余项;先后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论文125篇。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0篇。主著专著3部(第一作者),合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第一作者)。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孙大江

1955年2月生,冷水性鱼类增养殖学专家。现任水科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水科院冷水性鱼类增养殖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水产学会鲑鱼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科院养殖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鲑鳟和鲟鱼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研究,解决了施氏鲟野生幼鱼驯养、规模化培育、全人工繁殖等技术,开发出我国第一个鲟鱼养殖品种,推动了我国鲟鱼养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多项,发表论文50余篇,编著2部。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孙谧

1962年6月生,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水科院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产物资源与酶工程领域基础与技术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成功解决海洋低温酶从实验室到生产各环节间的关键技术;通过产业化技术和产品实施和推广,推动了我国化工、纺织、医药、食品、养殖等相关应用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相关行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形成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获国家863计划15周年有重要贡献先进个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青岛市突出贡献人才奖等荣誉称号。

李来好

1963年10月生,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水科院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水产品加工、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水产标准化等工作。曾获各级科技奖励28项次,其中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技术著作8本;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分子、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水科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宁生

1956年1月生。现任水科院信息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院信息与发展战略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水产学会信息与经济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渔业经济》主编、Fish Base联合会中国代表、NACA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2002-2008)。水科院渔业信息及战略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渔业信息分析、经济政策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有: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资助的“WTO与中国渔业政策研究”、与世界渔业中心合作的“利用GIS进行水产养殖规划”和“黄河流域湿地水生生物资源价值评估”、科技部平台项目“水产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国家农业专项“对虾养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等。

(来源:中国渔业报)
 

 

打印本页

主办单位:十大网投正规信誉(中国)官方网站-Weixin百科

沪ICP备09044632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1002002435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许可不得复制,镜像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