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濒临黄海和渤海,拥有黄海北部渔场和渤海辽东湾渔场。由于海洋捕捞强度超过渔业生物资源再生能力,特别是2011年受到蓬莱19-3油田溢油的影响,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为有效恢复渔业资源,特别是尽快修复辽东湾海域生态环境,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统一组织,加大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规模和资金投入力度,今年上半年已经增殖放流鱼、虾、蟹、贝、蚕等五大类13个海洋生物品种,总数量达到52.2亿尾,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海洋经济生物增殖放流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加大海珍品投放数量。中国对虾是北方海域特有的经济物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渔民增收效果好的特点。今年中国对虾的增殖放流达到34亿尾,比去年增加5.6亿尾,增幅达到20%。增加的海珍品品种还有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3亿只,数量比去年增加7%;车虾增殖放流13.6亿尾,数量比去年增加30%;褐牙鲆增殖放流1230万尾,数量比去年增加75%。
二是不断增加放流品种。首次在黄海北部海域增殖放流三疣梭子蟹1000万只、放流褐牙鲆150万尾,首次在辽东湾海域底播增殖魁蚶8000万粒。
三是严把质量关和数量关。所有的增殖放流品种都实行了政府采购,而且在放流前必须经过检验检疫,合格后才能予以验收。在验收现场,坚持各级渔业部门、公证机关和渔民代表共同参与,确保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好、数量足。
四是坚持标志放流。为科学评价资源增殖效果,掌握回捕率,省海洋与渔业厅于2011年开始在黄海北部增殖放流河豚(红鳍东方鱼屯)时,就在部分鱼苗的背鳍上挂牌标记,进行标志放流。此项工作已连续进行了三年,今年有1.3万尾鱼苗标志入海。渔民捕捞到带牌的河豚,送交渔业部门可获得每尾鱼30-50元的补助,同时也为增殖放流资源调查工作做出了贡献。
五是强化增殖放流管护。苗种入海后,全省沿海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严格依法进行禁渔保护,严厉查处和打击违法捕捞行为,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保证增殖放流取得预期效果。
(来源:辽宁海洋与渔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