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成沿江渔民的共同呼声——
春江水暖,又到刀鱼上市时。从3月初起,记者沿着长江,一路探访南通、泰州、镇江、扬州四大长江刀鱼的捕捞、消费重地。
3月18日,扬州李典镇沿江村。跨过刚刚修好的江堤,踩着晃晃悠悠的跳板,记者来到了渔民高贵永的船上。柔软的阳光下,他已织补了一上午的流刺网,这是捕捞长江刀鱼的工具。虽然特许捕捞证上的日期已经过去了13天,但直到当天凌晨,这个拥有48条捕刀船的小渔村才有渔民入江试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到这个时候还不见刀鱼的影子,怕是快要没有了。”高贵永蹲在船头有些担心。
相比上游的扬州,泰州的渔民会提早1-2天捕捞洄游的刀鱼。泰州市渔政站站长高亚明关注着今年刀鱼的收成:“泰州长江段今年一共发放了134张刀鱼捕捞证,这两天也就靖江的10来条船在捕刀鱼。捕捞情况好的话,能有一两条,经常是一网下去一条也没有,一天加起来也就一斤多。”
在长江更下游的南通,当地108条捕刀船大都停泊在港池里。“往年这个时候长江刀鱼产量已经不少了,今年却看不见刀鱼的影子,出去一次亏死了!”57岁的渔民韩国松说,在开捕7天后的3月7日,他决定首次出港碰碰运气,于是亲自驾船带着5名雇工,前后忙活了6个多小时,但仅收获了两条刀鱼,大的只有一两多,小的不足半两,“连支付油钱和工人工钱都不够。”
“以前,我们都喊刀鱼叫‘迎春刀鱼’,一开春刀鱼就有了。”66岁的扬中渔民李顺才,脑子里有一张清晰的刀鱼变迁表:上世纪80年代,船是摇橹的帆船,网的质量也比较差,捞一次补一回,但每网下去都不会跑空,至少几百斤,村里甚至有人创造过单网5000斤刀鱼的纪录。那时刀鱼个头也比较大,都是3两左右,吃刀鱼比吃素菜都便宜。上世纪90年代以后,刀鱼的产量不断减少,进入21世纪后,产量更是直线下滑。
渔民们分析,今年江刀迟迟不出现,主要原因是气温不正常,忽冷忽热,加上长江水位偏低,刀鱼洄游规律出现紊乱。不过,更深层次的原因渔民们也心知肚明——长江刀鱼资源枯竭,长江污染严重。“这长江里的刀鱼一年比一年少,就快要打不到了。”韩国松无奈地说,原本跟着自己打鱼的儿子,今年春节后已经出门打工。沿江村支部书记颜国民认为,刀鱼上市推迟,主要缘于生态因素:“一个是长江水位太低,滩涂裸露在外面,鱼虾没了产卵的地方。另一个是,长江成为黄金水道后,油污、生活污染、噪音污染等等,都对刀鱼产生很大影响。”
长江里的刀鱼情况不乐观,但在沿岸诸多的水产市场,“正宗刀鱼”、“长江刀鱼”的招牌随处可见。记者15日上午走进南通主要的水产集散地端平桥市场,经营户季光透露,今年刀鱼价格几乎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3两以上江刀标价3400元一斤。不过记者走访发现,这种“江刀”数量很少,一般商家只有四五条库存,市场销售的绝大部分还是崇明刀鱼。“江刀一般是客人订了我们才进货,上午刚有一个老客户从我这订了10条。”季光说,以往都是往饭店送,现在一般是私人老板来买的居多,饭店要的少了。
保护长江生态,有更多刀鱼可捕,成了渔民们共同的呼声。“渔民是看水吃饭,价高价低都要撒网,不可能算着价格去打鱼。”颜国民说,“价格高了,他们反而担心鱼出不了手。渔民自己谁愿意吃几百块钱一条的鱼?”
为保护长江渔业资源,每年4月起,国家在长江流域禁渔3个月,刀鱼的专项捕捞证也减至1500多张。“长江的全面禁渔,或许是修复生态能做的最好选择。”扬州高宝湖管委会主任景晓宾说。当前,在大环境难以有效改变的情况下,刀鱼的人工繁殖自然让人期待。但记者了解到,刀鱼的人工繁殖目前依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一来刀鱼性格暴躁,出水即亡,种鱼的获取、人工授精、孵化等难度极大;二来刀鱼的口味相当挑剔,只喜欢天然生物饵料,喂养难度较大。令人欣喜的是,刀鱼多年的天价激发了各方攻关的努力。3月17日,记者在扬中市绿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看到,这里的刀鱼试养池是一个生态大棚,通过地源热泵系统,使棚内温度保持在20多度。“今年可以宣布养殖成功了!”公司董事长何宇华说,“3个塘5000多尾鱼,明年就可上市了。”他从2011年开始,先后投入140多万元,攻克了诸多技术难关。至于具体的技术,他直言,“不方便透露”。不过,渔民们反应淡然。沿江村61岁的渔民宋银祥说,“只要打到鱼,我们就不怕。这养殖的和野生的,烧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来源:新华日报 董超标 赵晓勇 季铖 李源 翟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