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李瑞生家客厅的显要位置还挂着一张由株洲县畜牧水产局1980年颁发的奖状,表彰他所在的白沙洲渔业队在当年渔业生产中获得优异成绩。“当时一天捕两三百斤鱼完全没问题,还要上交一部分鱼给国家。”62岁的李瑞生骄傲地指着奖状,但是近年来捕鱼量急剧下降,他一下子丧了气:“2002年湘江株洲枢纽开始建设后,我们的捕鱼量一下子锐减到五六斤,养家糊口都很难。”
据悉,随着许多大江大河上修建起座座大坝,原本在江河中自由游动的鱼儿被困在一段段水库中,一些珍稀鱼种逐渐消失,特别是“四大家鱼”等需要洄游才能繁殖产卵的鱼类,因为“鱼道”受阻面临生存繁衍危机。
自然流动的江水成为分段库区
李瑞生13岁时跟随父亲下河捕鱼。在他的记忆中,那个时候,现在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江豚和中华鲟还能看见,如今,能捕到金鳅鱼、回头鱼、鲥鱼等当年的家常品种都觉得很稀罕了。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湘江近尾洲、大源渡、株洲大坝相继建成,按照2007年湖南省《湘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湘江干流上总共将建起8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相比于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水利梯级开发是鱼类资源急剧减少的首要原因。”湖南水产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廖伏初说,现在全国基本没有一条自然流淌的大江大河,自然流动的江水成为分段库区,水文条件因之发生较大变化,继而影响对水流速度、温度敏感的鱼类的生存繁衍。
涉水工程的建设导致鱼类资源减少并非孤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多年研究被称为“鱼类基因宝库”的长江,他指出,长江上的水利工程让水域生态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影响了该流域特有鱼类的生存。
鱼类资源的急剧减少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更新的濒危物种“红名单”显示,全球有1147种淡水鱼面临灭绝危险,约占该组织当年所监测的淡水鱼种类的三分之一。
人工鱼类“绿色通道”正在建设
每年4至6月,这是湘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我国淡水渔业的主要养殖对象)的繁殖季节,这些洄游鱼类溯流而上,最远的从洞庭湖经长沙、湘潭、株洲,最终到达衡阳江段,产卵之后,鱼卵随着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
为了让鱼儿“越过”大坝,溯流而上,在湘江干流,正在建设的长沙和土谷塘水利工程均设计建设有鱼道,已建成的大源渡和株洲航电枢纽将补建鱼道,目前已处于环评和设计阶段。专家称,这些鱼道一旦全部建成,“四大家鱼”等鱼类的“生命通道”有望再次打通。
5月中旬,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三期上下游围堰实施爆破,大坝一侧随工程同时修建的“鱼道”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记者看到,这条“洄游通道”约3米宽,570米长,“折叠”盘旋而上。鱼道内的槽身横断面为矩形,用隔板将水槽上、下游的水位差分成若干个小的梯级,坡度逐格上升,鱼儿可在鱼道中“逆流而上”嬉戏至上游。
据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副总设计师李强介绍,在工程允许范围内,设计师尽可能让光线、水温、底槽接近鱼儿洄游的自然条件。整个鱼道池室流速在0.5米/秒,是鱼儿喜欢的流速;竖缝间流速不超过鱼儿逆流而上的极限流速1米/秒,这样鱼儿可以逆流而上。“鱼儿游累了,可以在休息池休息。”李强介绍,每十个隔板设置一个休息池,休息池室就像人们爬楼梯的休息平台一样。此外,设计上还控制动水水力条件,同时利用电栅、声波、温控、光线等措施来诱鱼,使鱼儿能顺利进入鱼道;鱼道沿程也会设置诱鱼措施,指引鱼儿寻找回家的路。
曾有“鱼道”被废弃,设计修建需要尊重科学
鱼道在国际上采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些设计科学、运行良好的鱼道对于减缓大坝的阻隔影响,帮助恢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自由洄游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曹文宣指出,修建过鱼设施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必须尊重科学事实,因地制宜建造,否则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国20世纪60至70年代也曾经修建过一些鱼道,在因地制宜探索我国鱼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不少鱼道因设计失误、管理不善、资金短缺等被废弃。有专家表示,鱼道建成后,是否有维持其运营的人力物力保障机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我国水法、渔业法均已提出了拦河筑坝工程需建设过鱼设施要求,但目前没有专门针对鱼道建设和管理的政策、体制、机制,对于鱼道建设还需要形成统一认识,并保障运行管理和维护资金的到位。
廖伏初认为,保护和修复大江大河水生态,在打通江河流动性(建设鱼道)的基础上,需要多管齐下采取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巢、联合调度、春季禁渔等措施。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