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岛中心渔港。一块块巨大的“金字塔”状混凝土构件,整齐摆放在岸边。
“这是我们正在投放的新型人工鱼礁,是从日本引进的专利技术,16吨,适宜投放在15—60米深的海域,国内不多见。”近日,长岛县海渔局副局长孙海林向记者介绍说,“人工鱼礁的作用,简单讲就是给鱼盖房子,让它们躲避海底潮流,吃到沉积的饵料。”
长岛投放的新型鱼礁有两种类型:一种跟“金字塔”相像,体表挂满工厂化圆形模具,顶部有尖角;一种底部是三角状,顶部平坦。孙海林解释,投放鱼礁时,将根据水的深度和潮流大小,来判定使用哪种类型。
“这两种鱼礁,最便宜的造价10万元,使用寿命15年以上,都具有形体大、设计水平高、适应性强和聚鱼效果好等特点。”孙海林说,除了连接件从日本原装进口,新型鱼礁的其它组件,全部在长岛进行量产,将按照6个为一组直接装船,运送到指定海域进行投放,打造高档海洋牧场。
在海域投放人工鱼礁,改善海洋环境,增加渔业产量,已成为国际上通行做法。美国等甚至把大型退役军舰沉入海底,打造人工鱼礁。在生态环境恶化的海域投放人工鱼礁,是一种绝佳选择。
生态是长岛的生命线,也是最脆弱的一环。
从去年开始,长岛县先后投资1.2亿元开始建设10万亩海洋牧场,投资6200万元推进九丈崖、长山尾地质遗迹保护和山体治理等工程,投资1.8亿元加快城区及各岛屿污水垃圾集中处理中转等项目,投资1亿元建设国家大气背景值监测站和海洋气象观测基地,来提高海洋生态安全预警能力……
长岛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种质资源保护、繁育和生产基地,著名的“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发展生态渔业是长岛的方向。
“给鱼造一座舒适的房子,才能把鱼留在长岛。”孙海林说,一组10座的人工鱼礁可改善300亩海域的生态环境,形成新的渔场,还可以借此发展海上垂钓产业,这样既丰富了传统渔业生产,又能和旅游业有机结合,使“海洋牧场”变得立体化。
“以休闲海钓产业为代表的休闲渔业正成为拉动全县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孙海林告诉记者,今年长岛县的渔业产值预计能超过20亿元,休闲渔业至少占一半以上。
在海上,长岛县把发展休闲垂钓产业与海洋牧场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以休闲垂钓为主的海洋牧场。去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4亿元,启动实施猴矶岛、北长山、小竹山岛等海洋牧场建设7处,打造人工鱼礁10万方,完成增殖放流2亿只(头、尾),形成了总面积550公顷的人工鱼礁群。
在大钦岛,乡长告诉记者,岛上盛产30多种经济鱼类和200多种贝藻类水产品,为保持这些种类,他们实施了“生态立体养殖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根据海洋环境中的食物链传递规律和能量转化规律,在垂直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养殖,上层养殖的海带等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虾夷扇贝和底层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个纵向的“食物链”;在水平面,推广虾夷扇贝、海带和深水网箱养殖鱼的“贝藻鱼”兼养,形成一个横向能量循环转化系统,进而将海水养殖区和底播增殖区打造成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养殖系统。
“你看这海水多清!”乡长指着一片养殖区告诉记者,这就是“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实施以来的效果。记者看到一片片白色浮子,一个个圆形的深水网箱布阵在湛蓝的海上,甚是壮观。
在大钦岛近海海域,他们还建成了1万亩的绿色“海底森林长廊”。就是通过投石造礁和底殖海藻改善海底生态环境,既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氮磷等有机物,又为各类海珍品及鱼类提供充足饵料,也能抵抗风浪、形成平静优质的水域环境。
当地渔技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跟踪检测发现,投礁后浮游植物增长12倍,浮游动物密度增长15倍,海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