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产集团是一家开发利用国际渔业资源,以远洋渔业生产、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贸易为主营业务的跨国经营集团公司,为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绿色、健康、纯天然的海鲜产品。
一、打造国内第一的远洋渔业船队
上海水产集团目前拥有的三家远洋渔业捕捞企业。“十二五”期间,上海水产集团顺应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对远洋渔业高度重视的形势,利用国际渔业产业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壮大远洋渔业船队。特别是近三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市国资委和市农委的关心支持下,船队装备质量全面升级,产能效率显著提高。主力渔船平均船龄从2011年的24年降低到2014年的19年,2014年远洋捕捞产量逾15万吨,创历史新高。主力船型也大幅度增加,并注重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发展高效能、低消耗的新型渔船。与此同时,上海水产集团加快了船舶更新改造的步伐,船只数量增加到98艘。
二、投资海外企业的发展模式有了创新
上海水产集团相继在马绍尔群岛、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根廷、智利,密克罗尼西亚、斐济、香港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独资、合资公司及办事处,多次获得上海市“走出去”领头羊光荣称号,是上海跨国经营20强企业之一。海外基地的拓展是上海水产集团提高产能,实现产业外扩,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回国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上海水产集团在巩固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根廷、斐济、马绍尔等现有渔业基地的同时,创新发展模式,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造船买船入渔合作模式,而是通过海外并购,快速扩大资源份额。拓展了以获取远洋捕捞许可证和提高附加值为目标的海外渔业基地。2014年,上海水产集团在阿根廷成功收购了阿特玛渔业公司的100%股权(包括一座加工厂和4艘渔船),为上海水产集团远洋捕捞增产、主营业务增收、资源份额增长,注入了新的能量。在运作的层次上,也从过去的民间合作上升至资源国政府和国际渔业组织,尤其是在与我非建交国如马绍尔、基里巴斯等地建立了基地,配合了国家的政治、外交、海洋战略。
三、转变经营模式,加大产品回国的力度,促进了市场繁荣
“十二五”期间,上海水产集团在经营模式上有了重大的转变,加快了产品回国的步伐,2012-2014年回国产品突破10万吨,2015年回国量占比达到50%。并通过旗下的销售平台,市场影响力明显上升,保障了水产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促进了市场繁荣。同时,回国产品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除传统的鱿鱼全部回国外,西非优质章鱼、比目鱼、阿根廷红虾、俄罗斯鳕鱼和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回国的比例也逐年增长。
上海水产集团坚持“科技兴渔”,实现产学研成果转化的应用,大力助推科技创新发展,推进了“大洋性渔清预报”和“金枪鱼延绳钓船机电混推”等科研项目课题,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和运用到了实际生产作业中,为提高回国产品的比例奠定了基础。
四、依托海洋资源培育国企品牌
上海水产集团传统的“龙门”品牌在业内享有知誉度。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上海水产集团与锦江国际集团合资成立了上海水锦洋食品有限公司,以“水锦洋”为品牌,打造中高端海鲜贸易平台,通过“从渔场到市场”的产业链模式,将远洋深海自捕鱼回国与全球采购优质中高端海产品相结合。通过线上的微信、“1号店上海水产馆”和“天猫”旗舰店等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的实体体验店(在上海自贸区、环贸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紫荆广场等地开设了直营店)的联动,推进O2O营销模式,来打造“水锦洋”品牌。
在品牌建设中,营销企业用制度来落实对客户的承诺,用“诚信经营”打动消费者,在确保食品安全和抓好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以优质服务来呵护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为了积极扩展品牌的影响力,上海水产集团组织参加了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青岛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在各类展会或营销活动中,均不失时机以全方位、多层次的通过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等媒介予以广泛的宣传和传播“龙门”、“水锦洋”两大国企品牌,提升社会对品牌的知晓度。
上海水产集团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在转型发展中,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海外并购,更多获取世界远洋渔业资源份额,让国内市场更多享受远洋渔业发展的红利。同时,去进一步优化跨国经营布局,巩固西非、南美、中西太老基地,开发澳新、北欧、东非、南极地区的新基地,加快产业链建设。在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混合多元资产整合上加快发展步伐。抓住机遇,踏实苦干,紧扣“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把上海水产集团打造成中国远洋渔业第一企,为建设“一带一路”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渔业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