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快速的发展,带动渔船发展经历了木质风帆渔船机动化和钢质渔船批量化建造两次重大变革,基本实现了机动化,但还是跟不上渔业发展的需要。
渔船装备技术升级的必要性
加快推进渔业装备升级更新,可以促进渔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国船舶制造业订单锐减,产能严重过剩,面临严峻挑战,此刻加大现代渔船更新升级,既可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能提升我国渔业船舶设计与装备制造能力,提高我国海洋渔船与装备的技术水平。据测算,每年更新改造1万艘海洋捕捞渔船,可形成60亿元产值,同时带动船用装备、材料等相关产业120亿元产值,创造近10万个就业机会。
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开发公海渔业资源。我国许多岛屿远离大陆,海洋权益屡遭周边国家侵蚀。对南沙渔船进行更新改造,发展外海捕捞渔业,迫切需要整体提升我国渔船装备保障能力。国际渔船安全公约即将生效,为了应对公约对远洋渔船提出的要求,急需研制现代化渔业装备,提升远洋渔业现代化水平。
有利于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渔业生产安全。渔业受自然条件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需要先进装备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和保障。通过对渔船船型进行分析、优化、整合,集中设计出一些技术先进、性能优良、适合当前渔业生产需要的船型,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有效解决渔船船型杂乱、安全性能落后、生产居住条件差的问题。通过对海洋渔业装备的升级改造,可以提升渔业防灾减灾的能力,对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现代渔业、保持渔区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创建节约型社会:渔业是高能耗产业,加强渔业节能减排工作是推进节能降耗、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应用现代船舶工程技术优化船型和集成先进技术的标准化渔船,可显著降低能耗水平,节油15%~20%。实现中小型渔船玻璃钢化,不但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可以节省大量木材。实施标准化船型研发、示范与推广,可显著减少燃油消耗,推动海洋渔业技术进步。
渔船装备技术升级的对策措施
落实和完善渔船管理政策法规:渔船管理关系到渔民生命安全、海洋资源环境与国际间关系。有效的政策法规可以引导和促进渔船装备以及捕捞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更需要实施严格的行业监管和对政策法规的执行,加强对诸如无证船只非法作业、“大机小标”私增捕捞强度、“小机大标”骗取燃油补贴经费、老旧船只超龄作业、建造船图随意更改以及偷渔、越界捕捞等问题的监管与执法,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有效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影响甚大。组织开展对渔船标准化改造涉及的补贴机制、老旧渔船报废制度、木质渔船淘汰制度、渔业柴油补贴制度、渔船“双控”制度等进行配套研究,以便顺利推进渔船标准化改造工作。
推进渔船装备技术升级运行模式创新:渔船装备技术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应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加以推进。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把渔船装备技术升级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并切实抓好。在依靠财政扶持、积极推进渔船装备技术升级的同时,尽快推进渔船建造管理、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行渔船建造监理制度,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保证渔船质量;依靠财政扶持和行政措施,共同推进渔船装备技术升级工作的实施。发展现代渔船装备需要有良好的渔港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我国渔港设施建设整体滞后,港区的航道条件、避风抗灾能力相对较差,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这将限制玻璃钢渔船的发展;港区环境、配套设备等较为落后,影响渔获物管理与品质控制,需要改造。
加强渔船研发设计能力和建造能力建设:整合各部门、各产业船舶研究设计力量,倡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围绕渔船装备技术升级需要开展各类渔船船型、装备和捕捞渔具的研究与设计,优化设计出适合不同海区、不同作业需求的安全可靠、性能优良、节能环保、资源友好的系列船型,为推进渔船装备技术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根据渔船装备技术升级进程,分期分批对渔船建造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配备先进设备,改进建造工艺,提高渔船建造能力和水平,为渔船标准化改造提供基础保障。
目前,我国渔船装备技术水平落后,远不能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总体要求,难以满足提升海洋战略地位迫切需要的现状。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充分认识加快渔船装备升级改造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渔船装备升级改造,促进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再创我国渔业发展新辉煌。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