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同里古镇一直吸引着众多游人的目光,2016年以来,一张新的吴江名片正引起全国农业领域的广泛关注,总是有许多操着不同口音的外乡人来到吴江,打听的不是同里古镇,而是吴江同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准确地说,是这里的320亩水塘。
“2016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在苏州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程到这里参观,而且停留时间比预定时间延长了好多。”每每提到这些,王荣泉都会格外兴奋,让汪洋副总理感兴趣的正是他在这儿建立的生态池塘智能化水产养殖项目。从流水养殖生态化到用物联网实现生态养殖自动化,再通过大数据迈向智能化,王荣泉凭借对现代互联网科技的灵活运用,正在实施水产养殖的又一次颠覆性变革。
体验物联网自动化便利
申航生态池塘智能化养殖基地曾经是江苏省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的第一批试点。当时,循环水生态养殖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全国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这里的池溏循环水养殖与我们在盐城市建湖县见到的养殖基地却有很大不同。
“根据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发的建设标准,按照8亩~10亩一个水槽的比例建设,基地一侧60亩的水面建设6个水槽,另一侧260亩的水面建设23条水槽。2016年开工建设。”王荣泉介绍,这里的水槽采用玻璃钢材质,“用拼装式材料的好处就是容易拆卸,可以重复循环利用。”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张永江表示,“从2013年开始循环水生态养殖实验,到2014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就已经络绎不绝。”
不过到今天,这里吸引业界目光的已经不仅仅是池塘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更是在此基础上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的智能化养殖系统。
2013年,全国第一套循环水池塘养殖在吴江市平望镇试点,王荣泉便投资300万元,引入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我们是所有江苏乃至国内池塘养殖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王荣泉底气十足。在他看来,申航生态池塘智能化养殖基地拥有诸多同行所不具备的优势。
“目前,国内所有的流水养殖自动化,实际上只是解决了推水设备的开关问题。但是自2013年平望基地建设开始,我就感觉到简单的电机推水解决不了流水槽的水流流量与溶氧问题。”作为农业部第九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他就开始考虑技术改造,“是不是可以利用变频空调的原理,根据对水中溶氧量的实施监测,对池塘推水量进行实时调节?”如今,这一设想已经实现。
“基地引入智能化的投饵设备,每条水槽根据鱼类的品种、规格以及精准控制投饵时间、投饵量,达到精准控制。同时,我们将工业化的微处理设备引用到池塘排污上,用微粒机处理鱼类排泄物。”为了验证新型排污技术的可靠性,王荣泉同时采用传统方式排污,然后对比机械排污与传统排污的效率。“装备的自动化会带来成本的提高,一台除污用的微粒机成本就在10万元以上。推广起来有一定难度,但是对废弃物的收集效果确实更出色。”张永江表示。
基地的320亩水面,以往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至少需要二三十人的管理队伍,而在引入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之后,5个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作业,所有的操控都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大大节省了基地的人力资源成本。
在王荣泉看来,池塘工业化养殖将以往的水产养殖散养模式改成了圈养模式,是对池塘养殖的一次革命。而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将是池塘养殖的第二次革命。“下一步,我们将对操控系统进行革新,进一步颠覆传统意义的水产养殖。”
迈向大数据智能化时代
在申航生态池塘智能化养殖基地监测室,一组组不同的数据与图片、视频信息在池塘采集后被传输到这里,大屏幕上显示信息不时发生变化,这些数据被同步写入服务存储器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完善在线监测系统。一般的池塘养殖只监测溶氧指标、pH值与温度三个数值。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COD、氨氮、亚硝酸等,监测数据达到七项,能够对池塘水环境有更完整的认知。”
根据溶氧量适时调整推水量,根据水体氨氮、亚硝酸等数值对水体代谢物进行适时清理,王荣泉的基地已经从数据的实时收集中受益。但是,在他看来,每天24小时的海量数据依然没有完全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我感觉到,以往的数据系统,只解决了将收集来的数据传输到电脑中的问题。但是,如何将数据加以利用,反作用于水产养殖,还没有任何现实路径。”于是王荣泉开始寻找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的机会。他们找到了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等农业数据分析机构,让自己基地的大数据进入实验室,进入分析路径。
“计算机信息与水产养殖相结合是计算机与养殖的直接对话。”王荣泉认为,这种对话能帮他解决很多疑问,“每条流水槽,不同的养殖品种,养多少鱼能够与水体保持最佳平衡?2米深的水槽,1.8米的水位,水的上、中、下不同水深的水温不同,水的流速也不同,鱼在哪个层次、哪种环境中生长最快?投饵之后,何时清理残留饵料才能将水体的污染降到最低……很多具体的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
王荣泉希望自己的技术成熟之后,可以将整个模式向江苏省乃至全国推广。但是,大数据分析不仅仅在水产养殖业,在中国各个领域都是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
大量的数据收集需要硬件的支持,尤其是高科技探头等动辄上万元的单价必然带来投入的增加。“投资较大,但是投资回报率也高。”王荣泉认为,这并不是问题。2016年,申航基地实现了订单化养殖,“我们刚刚接到客户1000吨的订单。根据客户的需求,结合数据分析,我们控制每天出产鱼的产量和规格。”“这是现代水产未来的方向。”张永江表示。
计划养殖,计划供应。在王荣泉看来,订单化是农业产业销售模式的大变革。“以往我们出产的鱼,什么时间卖,卖什么价格都完全依靠市场。市场价格和需求量波动都很大,同一种鱼,价格最高22元一斤,最低12元一斤,养殖户难以把握。但是订单化让我们规避了这些问题。”
生态养殖为基地带来了水产养殖质量的提升,物联网与智能化为基地带来了产出的计划性和长期持续性,可以实现错季节、错峰销售。王荣泉在与客户接触时有了更多的优势。他与客户最新签订的协议,无论市场鱼价如何,客户均在基地单位养殖成本的基础上加价2元收购。市场波动对价格的影响被降到最低,基地的收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
王荣泉对水产养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心十足:“大数据会带来水产养殖真正的颠覆性革命,下一步,养殖的教科书都要因此而更改。”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