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蓝海水卷着浪花拍打着岸边,白色垂钓船随着海浪起伏,养殖网箱和游钓平台漂浮在远处的海面上……在位于黄岛区石雀湾海域的青岛鲁海丰海洋牧场,除了辽阔海景和海钓钓场,监控视频显示的水下世界里,浮游生物摇曳生姿,鱼类恣意游动,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在十年前,这片海域由于过度捕捞出现荒漠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拯救了它。
在海洋资源日益衰竭的残酷现实下,向海而生的青岛早已吹响渔业转型的号角,以鲁海丰为代表的海洋牧场应运而生,四处开花。
海底布礁,由捕捞变放牧
为了从海洋获取更多资源,渔业捕捞经历了近海资源采掘一空后用远洋捕捞大船出海的转变,但远洋捕捞也非长久之计,无序捕捞的后果是海洋资源日渐衰竭。近年来,北欧、日本等国家的先进海洋牧场技术在山东东南沿海开始了试验,青岛的海洋牧场项目应运而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柳学周表示,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是一条养护海洋资源的生态道路。人工鱼礁能为藻类、贝类生物提供附着基,吸引鱼、虾、蟹等在附近游动、聚集。除了创造环境使鱼类自然聚集,牧场还通过增殖放流的方式向海洋补充资源,“就像在陆地上放牧牛羊一样,海洋牧场是对鱼类进行海上放养。海洋牧场提供一个大环境,供海洋生物生长、发育、繁殖,最终起到修复海洋生态和恢复海洋的目的。”
“我们的海洋牧场是2007年开始建的,面积有5万亩,在此之前,由于过度捕捞,这片海域荒漠化非常严重,海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据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显刚介绍,为了让海里有鱼,鲁海丰海洋牧场已经先后投资2.8亿元建设人工鱼礁区3000亩,投放大石块、混凝土构筑件30万空方,各类废旧船只100多艘,同时放流鱼苗430万尾、投放鲍鱼苗1368万头、海参苗680万头。
由捕捞变成放牧,意味着对海洋由索取变成回馈。在鲁海丰海洋牧场监测中心,可以通过监控视频清楚地看到水下的场景。人工鱼礁上附着了大量藻类,鲈鱼、黄鱼、黑头鱼、斑石鲷、六线鱼等鱼群不时出现在礁体附近,海带顺着海水流动方向来回飘动,小鱼在其间逗留、穿梭。汪显刚说,“通过人工鱼礁建设,牧场所在海域的荒漠化已经有了明显改善,目前有浮游生物57种,鱼类40多种。通过海洋资源的流动,对改善牧场周边海域生态也有一定的作用。”
立体养殖,养出海上粮仓
海洋生物资源的聚集不是一蹴而就的,海洋牧场的养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柳学周说,“布设人工鱼礁后,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是一层层地建立起来的,从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再到小虾、小鱼、大鱼,一般来讲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藻类的净化功能和为鱼类提供饲料的功能非常突出,这层初级生产力的基础尤其要打好。”
在等待海洋生物资源聚集、生长的过程中,灾害和病害是头号敌人,一旦发生会对海洋牧场造成巨大打击。鲁海丰海洋牧场的水下监控系统24小时全程监测着海水深度、水温、盐度、叶绿素、溶解氧等指数的变化,以便能够及时应对海水可能出现的不良变化。鲁海丰海洋牧场工作人员孙洪升表示,“海洋有自我恢复能力,但是在生物聚集的敏感区可以采取人工手段干预,比如局部溶解氧减少时,适当投放氧粉等增氧物质。”
这套监控系统也用于监控牧场里的海水养殖,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除了能做到可视、可测、可控,与传统海水养殖相比,海洋牧场的养殖在设备上也有明显优势。孙洪升告诉记者,“我们有180个深水抗风浪网箱,周长40米深8米,每箱可以容纳近2万条鱼,而且体积大也有利于水体交换,鱼不容易生病。网箱采用韧性极强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被风浪冲击变形后能自动恢复。”
上有养殖网箱、下有人工鱼礁,海洋牧场采用的是一种立体养殖的方式。孙洪升说,“网箱里鱼的粪便和消化不了的配合饲料排入海里,可以被海里的鱼消耗,部分鱼苗培育到一定程度会放流到海里,建设人工鱼礁吸引海洋生物聚集,带来海水水质的改善,也对养殖有利,整个生态系统从上到下循环起来了。”
昔日资源频临枯竭的海域,如今已成为海上粮仓。海里海洋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由于海洋牧场禁止捕捞,各种鱼、虾、蟹可以在这里放心地安营扎寨。海水养殖更是回报丰厚,目前已为鲁海丰海洋牧场带来2.8亿元的收入,是支撑牧场运营的重要经济来源。
发展海钓,从一产转三产
建设海洋牧场是养护海洋资源的生态道路,也是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一种出路。为延伸渔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海洋牧场建设的主攻方向,发展海钓是实现产业融合的一个突破口。
根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海洋牧场分为投礁型、游钓型、底播型、田园型、装备型。游钓型海洋牧场以休闲海钓为核心,完善“投放生态礁、放流恋礁鱼、建设海钓船、整治海岸线、提升服务能力”五配套,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衔接,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和特色鲜明的“海上高尔夫”。这正是鲁海丰海洋牧场的规划目标。
一条长长的码头向着海心延伸,白色垂钓船忙着从码头驶出、驶进。据孙洪升介绍,这个游钓码头耗资近2亿元,占地8300平方米,停船岸线1500米,可停泊休闲垂钓船只近百艘。根据海洋牧场规模及资源的承受能力,鲁海丰海洋牧场获批建造休闲垂钓船50艘,目前累计投资2600万建造船只30艘。此外,还建设了垂钓网箱平台10个、垂钓池一处,满足了游客不同的垂钓需求。作为山东省休闲海钓示范基地,该牧场已经成功举办多场省级、国家级垂钓赛事。
同时,为给垂钓基地提供配套服务,鲁海丰海洋牧场投资建设了占地8000平方米、最大容纳量约为1600人的酒店、占地15000平方米近500余个车位的停车场,并建设了富有胶东民俗特色的海草房群,挖掘胶东沿海渔民历史名俗文化,形成了富有胶东特色民俗的海钓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是蓝色海洋经济的大趋势。”汪显刚说,鲁海丰海洋牧场不是一个单纯的养殖基地,集养殖、观光休闲、垂钓、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据了解,除养殖外,垂钓、餐饮等业务自2015年底运营以来,为鲁海丰海洋牧场带来了近1亿元的收入。
渔业转型,带动渔民增收
海洋牧场不是来钱快、收益高的项目,青岛鲁海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为建海洋牧场已先后投入了10.7亿元,这在很多业内同行看来不是“明智”之举。海洋牧场寄托着该集团董事长刘春会的海洋情结。刘春会是刘家岛村人,村子就在石雀湾海域附近,他靠渔业起家,集团远洋捕捞、水产品加工与进出口、冷链物流等所有业务都和海洋相关。近海海域的荒漠化让他痛心,与此同时,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鼓励发展海洋牧场,双方一拍即合,促成了鲁海丰海洋牧场的诞生。
建设海洋牧场是渔业资源萎缩背景下、政府和企业打造渔业新业态的主动作为。作为渔业转型的一种方向,海洋牧场是青岛市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青岛已建成10处休闲型海洋牧场和一处公益性海洋牧场,总面积5890公顷,包括鲁海丰海洋牧场在内的5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渔业的转型也带动了渔民的转产转业。鲁海丰海洋牧场里从事养殖的鱼工九成以上都是附近村子里原来用小船捕捞的渔民。一位姓刘的鱼工告诉记者,“打鱼靠天吃饭,现在海资源少了,出海一趟成本上千元,打不到东西就亏本。在海洋牧场旱涝保收,每月有固定工资还交着保险,上了年纪了,喜欢在这个地方工作。”
据汪显刚介绍,鲁海丰海洋牧场直接吸收了100多名渔民就业,也通过相关产业间接地为渔民创造了500多个岗位。“牧场带动了周边交通、住宿、渔家宴、特色海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促进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也带动渔民增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了。”
(来源: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