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部沿海,俗称闽东,海岸线长达878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岸线从北到南有20多个港湾,港口优势突出,水产资源丰富,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成为宁德经济发展的命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刘家富为带头人的宁德市水产科技人员率国内之先攻克了大黄鱼人工育苗难关,闽东掀起了大黄鱼养殖热潮。目前,宁德市大黄鱼人工养殖已发展到了40万箱,年产值达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商品鱼生产、苗种繁育和产品出口基地,同时带动了饲料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帮助30多万沿海农民实现了小康梦。
品牌评估价值6.34亿元,20家企业的大黄鱼产品荣获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称号和荣誉,3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近年来,素有“中国大黄鱼之乡”美誉的福建宁德市通过推进出口大黄鱼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宁德大黄鱼”品牌越来越响。然而,这几年,宁德大黄鱼病害异常严重,养殖户损失惨重。
一条国鱼带动村民集体致富
大黄鱼又称黄花、大鲜、黄瓜鱼、大黄花鱼,是我国沿海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大黄鱼全身是宝,经济价值高,在香港、澳门、台湾被誉为“黄花小姐”。《鹤场漫记》中有“兴酣还欲问东坡,鲈鱼较此味如何”的赞美,百姓称之为“长寿鱼”。
上世纪八十年代,宁德有关部门重视野生大黄鱼种群的恢复,开辟“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研究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增养殖。1985年,人工繁育大黄鱼获得成功,当黄瓜鱼人工养殖获得成功的消息传出后,立刻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高手,他们大规模地进行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
大黄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1991年,大黄鱼人工养殖在宁德三都澳获得成功。在三都澳的茫茫海域上,可见海上渔排网箱养殖区渔户相连,海风吹过或船只驶过,渔排随波荡漾,绵延数十平方公里,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基地。
“三都澳大黄鱼养殖户有几千户,每户网箱养殖规模几十框到几百框,甚至上千框不等,大多是家庭式的小规模传统养殖,养得好时,每个家庭能赚100多万元,最高甚至可以达到1000万元。”三都澳港口村第一个全程投喂大黄鱼饲料成功的养殖户曾成爱告诉笔者,宁德大黄鱼带动了三都澳海域村庄的经济,随着大黄鱼数量的日益增加,带来了大量的用工需求,也对产业的分工提出了要求。大黄鱼产业链开始逐渐细化,延伸出许多配套产业——以产业链下游而言,产生了加工、包装、运输等产业;以产业链上游而言,产生了制冰、泡沫箱制作、冰鲜鱼销售等产业。
一条属于大黄鱼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实现了从“畅游”到“上岸”的过程。曾成爱养殖大黄鱼十多年,深刻感受到这条“鱼”对一个地方的带动作用,为养殖、捕捞、加工、运输等招收用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据宁德政府不完全统计,三都澳城南镇从事大黄鱼相关行业的人员达2000多人,月均支付工资约233万元。一方面,这些村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节省企业用工成本;另一方面,企业也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灵活就业的机会。
“白点病”每年造成上亿元损失,然而,大黄鱼快速发展繁荣的背后隐患重重。
福建省目前约有40万个~50万个海水养殖网箱。宁德市是福建省水产养殖重镇,海水网箱养殖约占全省八成,仅闽东三都澳海域的网箱数量就达31.83万口之多。其中大黄鱼约占九成,形成以三都澳、沙埕湾为中心的12个海水养殖大区。
上世纪末,宁德市网箱养殖仅3200多口,如今规模已是当年百倍,三都澳海域网箱养殖发展迅速,并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当地多采用海面浮标式木质小网箱,抗台风能力差,无法适应外海养殖,使用寿命仅为3年~5年。只能局限于内湾浅水区养殖,造成养殖密集病害频发。
三都澳海域是一个头小腹大的内湾,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宽度仅2.6千米,是世界上少有的海湖。现在710平方公里的海域,网箱养殖约占一半,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网箱集中区。其中南面的青山海域被3万个网箱挤满,使得海水不能流通,活水变成死水。整个三都澳海域的网箱养殖容量,在8万口左右是较为合理的。但目前整个三都澳海域网箱数量超过30万口,是正常科学养殖容量的近4倍。如此高密度的网箱养殖已经造成了当地海域N、P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悬浮物的污染。每到炎夏高温季节,沿海港湾水温较高,对海水网箱的养殖环境带来较大影响。据了解,宁德市海水网箱养殖普遍从5月开始出现“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6月加重,逐年呈早发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网箱养殖大黄鱼都会发生白点病,而且严重程度年胜一年。该病发病率、死亡率高,目前没有有效治疗药物,危害极大,每年宁德市的大黄鱼养殖业因白点病的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
“预防白点病关键是要合理布局、减小密度、畅通水流。”当地网箱养殖户邱老板说。实际上,现在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网箱密度过大可能会出大问题。在三都澳的渔排上,随便去采访任何一个养殖户,大家都能说出导致大黄鱼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养殖密度太大,海水交换不够,导致细菌滋生。但利润的诱惑让大黄鱼数量只多不少,大家仍抱有“赌一把”的心理,对政府部门关于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不予理会。
宁德大黄鱼还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困境——大量投喂冰鲜,由于冰鲜污染海域,长期积累,导致海域水质差。加上近岸海域水质交换能力差,水质污染严重,水流交换不畅以及养殖笼内易沉积淤泥和腐败物,因此给大黄鱼营造了较差的生长环境。
据笔者调查统计,三都澳海域养殖大黄鱼发病率达到100%,死亡率达到30%~40%,死鱼已经成为养殖户的一大心病。
创建养殖生态村
日前,福建省政府经研究确定28个特色小镇列入省级第一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其中,蕉城三都澳大黄鱼小镇入围。
据悉,入选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要求高水平规划设计,推进“多规合一”,完善创建方案,突出产业特色和竞争力,挖掘文化内涵,建设宜居环境,服务创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都澳大黄鱼小镇定位为海洋高新产业小镇,主要依托中国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平台,立足“中国大黄鱼之乡”的地域特色,将重点打造集精深加工、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展示、市场交易和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高新产业,构建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为福建富有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海洋“高、新”特色小镇。
为了配合政府建设特色小镇,在大黄鱼饲料配方逐渐成熟完善的背景下,福建粤海公司根据三都澳海域养殖户的需求,推出粤海村计划,携手当地村民创建养殖生态村,推动环保建设,降低冰鲜投喂比例,减少对海洋水质的破坏,降低养殖户风险。
作为虾料大佬和海水鱼料霸主,粤海公司被冠以产品质量稳定著称。在取得海鲈饲料、金鲳鱼饲料等配方上技术重大突破后,如今粤海公司在大黄鱼饲料配方上又率先取得突破,并历史性地出现大黄鱼养殖第一个全程投喂饲料成功的养殖户曾成爱。
福建粤海公司副总经理甘小忠表示,大黄鱼长期投喂冰鲜,浪费资源、污染海域,因此我们提出海洋卫士使命,全面推广大黄鱼饲料替代冰鲜,推进大黄鱼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村庄,促进当地特色小镇建设。
据了解,港口村是三都澳养殖大黄鱼的核心村,全村养殖大黄鱼近百户,饲料容量超3万吨。然而,目前养殖户主要投喂冰鲜,饲料销量只有4000多吨,粤海饲料达2000多吨,占有率超50%。因此粤海公司选择港口村建设养殖生态村,作为无冰鲜健康养殖的示范点,以撕破推广饲料代替冰鲜的市场缺口,带动港口村的养殖模式升级,为养殖户降低病害死亡率创造和谐养鱼环境,让更多的村民养殖致富。
“这两年,养殖病害痛击大黄鱼,饲料企业必须要为大黄鱼持续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福建粤海公司总经理郑真龙表示,以鱼养鱼是一种资源浪费和污染海洋环境做法,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全程投喂饲料优势非常明显,是养殖模式升级的表现,更是养殖生产力的进步,而且降低养殖病害风险,因此粤海公司决定,携手三都澳港口村共同建设生态文明村,与村民共同致富。
粤海村的计划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当地村民曾成爱告诉笔者,投喂冰鲜确实比投喂饲料发病率高,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浪费太多,所以他第一个参与粤海村致富计划。
郑真龙表示,三都澳的大规模病害主要是无序和过度养殖,加上长期投喂冰鲜污染水质,因此粤海村的计划不仅是推动饲料普及,还会引导养殖户理性养殖,帮助养殖户合理规划,并协助经销商创建“合作社+养殖户+公司”的合作方式,打造盈利共同体,实行统一管理运营,解决了单体渔排抗风险能力不足、销路不畅等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来源: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