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远洋捕捞渔船由于船龄长、设施较为落后和远洋渔船航线特殊等原因,造成病媒生物发现率较高,远洋捕捞渔船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我国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远洋捕捞海域已发展到南亚、南美洲、非洲、欧洲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而非洲、南美洲等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登革热等疫情,给远洋捕捞渔船带来较高检疫风险。
据统计,2015年至今,从浙江局辖区口岸出入境的远洋捕捞渔船合计1722艘次,其中入境758艘次,出境964艘次。船舶入境卫生检疫查验发现病媒生物605艘次,发现率为79.8%;其中发现鼠类1艘次、蜚蠊45艘次、蝇类559艘次,入境时的病媒生物发现率分别为0.13%、5.94%和73.7%。
远洋捕捞渔船作业时间长,一艘船一次出海作业平均需13个月,最短也要5个月,甚至超过3年,且长期漂泊在公海捕鱼,国内外检疫部门很难有效地进行卫生监管。
病媒生物是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媒介,鼠类、蜚蠊、蝇类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据调查,鼠类可以传播使人致病的细菌性疾病14种、病毒病31种、立克次体病5种、寄生虫病7种,蜚蠊和蝇类等病媒生物也能传播多种疾病。因此,鼠类、蜚蠊、蝇类等病媒生物的存在能够使人类感染疾病,特别是感染传染病的机率大大增加。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加强口岸卫生管理对策的研究。一是加强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培训。通过宣传教育培训,使船方和船员充分认识到鼠类、蜚蠊等病媒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动采取各种有效的防制措施。
二是严格把好出入境卫生检疫关。建立远洋捕捞渔船病媒生物档案数据库,通过风险分析,可以对高风险类渔船进行锚地检疫,杜绝病媒生物随船入境。
三是严格把好日常卫生监管关。尤其是在渔船停靠期间,缆绳上要系好挡鼠板,做好防蚊蝇工作,防止病媒生物入船。
四是认真做好病媒生物本底监测。对远洋渔船靠泊的码头和船舶修理厂加强监管,通过深入开展口岸病媒生物本底调查了解病媒生物密度分布情况,结合远洋捕渔船靠泊码头情况和本底调查结果,做好病媒生物控制和消杀灭工作。
(来源:中国渔业报)